2025年上半年,有着“天下第一场”美誉的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以“数字赋能、产业创新、攻关引领”三段式发展路径,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农业机械化率达99.9%,28项农业专利技术落地转化。从数字农业指挥中心的实时数据流,到超级大棚里的毛木耳菌棒,再到玉米攻关田的覆膜滴灌带,科技的力量正重塑这片黑土地的生产基因,绘就现代农业的壮阔图景。
科技赋能农业
数字赋能 农业生产的智慧革命
在友谊农场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光点,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曲慧指着屏幕介绍:“这30套系统以及田间500余套感知设备就像给农场装了‘千里眼’,累计采集42万条数据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哪块地缺水、长势不好一目了然。”技术员王歆宝随即调出一组对比数据:智能灌排系统让水田用水量下降15%,产量反而不降。
顺着技术员手指的方向,智慧农业示范区的三级架构清晰可见。在百亩级试验区里,安装了93套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等。千亩级AI+场景示范区内,巡田无人机正低空掠过稻田进行作物长势遥感。万亩连片的农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沿着卫星定位轨迹精准作业。“我们按‘点-线-面’推进,先在百亩区试验技术,成熟后推广到千亩,最后万亩连片推广应用。”曲慧解释道,这种科学布局让新技术落地效率提高30%。
在第二管理区的智能灌溉示范区,技术人员李林山正演示刚获批专利的智能控制器:“按下启动键,系统会根据土壤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水肥,较传统施肥能减肥10%以上,智能灌溉提高肥料利用5%以上,光这项就让亩成本降低20元不止。”一旁的种植户老张忍不住插话:“去年我家200亩地装了这设备,玉米亩产提高到1000公斤。”
调试无人机
产业创新 特色种植的增收密码
数字赋能夯实了农业现代化基础,而产业创新则激活了增收引擎。第三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的集中育秧大棚基地内,正在采摘白背毛木耳的种植户柳海峰擦了把汗:“还是超级大棚气派,以前这里是104栋小旧棚,改造成了现在了52栋超级大棚,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每一栋都配备了自动卷帘器、温湿度传感器、ph传感器以及喷淋等装置,管理起来更方便了!”
在菌棒验收现场,56岁的种植户高立江正帮着搬运菌包,他手里的记账本记得清清楚楚:“总共35000棒菌棒,算上人工、物料等费用,每棒净赚1元。”他算了笔账,“扣除成本后纯赚3.5万元,我们11户平分,每户能分3000多元!”
特色种植
攻关引领 高产路径的科技答卷
产业创新拓宽了增收渠道,科技攻关则为粮食高产提供了关键支撑。第二管理区的玉米攻关田里,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马永亮正用卷尺测量垄宽:“这1.3米大垄可不简单,4月10日完成覆膜和滴灌带铺设,17日用阿玛松6行播种机播种,亩保苗5650株。”他拨开玉米叶露出粗壮的茎秆,“选用迪卡C1563品种,配合分层施肥和化控防倒技术,抗倒伏能力大幅提高”
在地头的成本核算表前,马永亮用红笔标注着关键数据:“常规种植亩产815公斤,我们的攻关田目标1050公斤,按1.1元/斤售价计算,亩收益达1259元。扣除增加的235元成本,实际亩增收282元,增幅28%!”
数字农业中心
在友谊农场科技园区的专利墙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国军骄傲地介绍:“我们已申报专利35项,获批28项,2项技术入选黑龙江农业主推技术。”他指着“黑土粮仓 科技会战”的展牌,“今年还要新增22项试验,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变成‘田间效益’,为北大荒打造农业现代化标杆贡献友谊力量!”
从数字赋能到产业创新,再到科技攻关,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以科技引领发展路径,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的特色之路。数字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蓝图已经绘就,智慧农业的种子将在这片黑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孕育出更加丰硕的现代化农业成果,让北大荒的粮仓更加充盈,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