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粮改饲”工作部署,按照“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思路,聚焦饲草种植结构调整和技术模式创新,从体制机制上发力,在统筹调整上用劲,不断提高饲草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实现“种养”双赢。
2024年,农业农村部下达青海省粮改饲资金1.05亿元,任务67万亩。青海省通过组织全省各地开展项目预申报,结合各地实际分解饲草面积,完成下达任务的127.76%,累计生产青贮、青干草150.42万吨。2025年青海省提前谋划,组织力量开展省内饲草种植潜力调查,提前了解种养植户种植意愿,待中央资金下达后,青海省将及时制定下发工作方案,督促各地将项目落地落实。结合《青海省饲草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持续做好饲草基地、饲草良种繁育、饲草配送体系建设等工作,大力发展青海省饲草产业。
科技+政策双驱动,粮改饲提质增效
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一是将“粮改饲”项目任务纳入省级重点工作任务考核目标,并统筹考虑饲养畜种、气候条件、种植基础等因素,逐步将牧区六州全株燕麦青干草按照不高于100元/吨纳入补贴范围。二是建立县级自查和第三方机构省级绩效评价机制,对饲草种植、收储量核验、资金发放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省级负总责、市(州)县(市、区)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依托“粮改饲”项目,开展全省人工饲草定位上图、饲草丰产栽培、优质饲草高效利用、壮大产业主体等工作,进一步放大政策引导效应。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一是加强与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相关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良种良技示范。二是在柴达木盆地开展盐碱地种草改土技术研究,通过深翻断盐、避盐播种、节水控盐、生物移盐等关键技术,形成柴达木地区中重度盐碱地饲草“5+N”改良技术模式。三是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县区,推广优质饲草品种,引导饲草种植主体实行“草田轮作”“耕地复种”等生产模式。四是创新开展燕麦青贮草+精料个性化生产配送的“饲草外卖”销售模式,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饲草种植和种养结合的生产经营主体。
加强宣传引导和产销对接。一是利用各类媒体和平台,对青海省饲草种植、生产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宣传报道10篇,营造良好政策氛围。二是编印“粮改饲政策解读”宣传海报和技术推广手册,累计向全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饲草种植主体发放共计2000余份。三是定期收集饲草草种、饲草料产品供应、畜产品销售和农机服务等信息,在各类网络平台发布共48期,构建省内饲草产销高效对接通道。
种养循环+飞地模式,打造畜牧新样板
“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发展。在东部农业区及农牧交错地带,按照“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引进和推广饲草加工设备及新技术,积极动员养殖企业、饲草加工企业及养殖户签订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劲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如贵德县调整玉米品种结构,推广全株玉米青贮,解决牛羊饲草料供应问题;引导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生态循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种养一体化基地,推动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同仁市开展饲草产业股份试点,打造种植基地,购置农机,整合土地发展合作社,提高农牧民收入和抗灾保畜能力,利用废弃农副产品,减少环境污染,推动饲草产业一体化运营。
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多个地区整合多部门资源,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推进“粮改饲”项目实施。平安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规划饲草种植与技术培训,科技部门联合青海省饲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将成果传授给农户。通过部门间合作沟通,有效解决技术、饲草生产、收贮设备等方面问题。湟中区编制《湟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以“一产为基础载体、二产为提质要素、三产为升级主建筑”的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草-畜-粪-肥”循环发展模式,并依据政策对购置农机机械给予补贴,促进饲草产业发展。
“飞地种草养畜”模式。青海积极引导高寒地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饲草基地,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实现饲草料的规模化、高效化生产,加工后的草产品运回牧区进行补饲,形成“农种牧用、牧繁农育”的“飞地种草养畜”模式,如果洛州玛多县在海南州同德县种植饲草1万亩。“飞地种草”模式在提升饲草品质的同时解决饲草生产和养畜需求矛盾,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实现生态保护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