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家禽市场呈现出产量持续增长、消费量稳步增加、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大幅增加的态势。全国水禽出栏量超过50亿只。
种鸡产能居历史高位
白羽种鸡规模持续扩张,祖代、父母代种鸡年度更新数量居历史高位。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2024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年度更新150.07万套,较2023年增加17.25%,接近2013年154.16万套的历史最高位水平(图1)。
肉鸡产能再创历史新高
出栏增加,产量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家禽出栏量达到173.4亿只,比上年增长3.1%,但年末存栏量有所下降。
根据农业农村部肉鸡养殖户月度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及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分析,2024年专用肉鸡(包括白羽、黄羽和小型白羽肉鸡)总出栏数量143.66亿只。
2024年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和小型白羽肉鸡出栏量分别为85.5亿只、33.37亿只和24.77亿只。
消费量增长,促进消费政策效应显现。在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的带动下,2024年禽肉消费量达到2667万吨,比上年增长2.9%,人均禽肉消费量增长3.1%。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多项消费促进政策的实施,以及餐饮业和旅游业的稳定增长。
饲料价格大幅回落,带动肉鸡养殖成本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养殖端实现盈利。
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由于国内禽肉价格回落,2024年禽肉进口量减少至98.7万吨,比上年减少24.6%。
而出口量则大幅增加至91.7万吨,比上年增长38.0%。主要进口国包括巴西、俄罗斯、泰国等,而主要出口市场则为中国香港、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
全国水禽出栏量超过50亿只
2024年全国水禽出栏量超过50亿只,产肉量超过1200万吨,总产值超过2300亿元,较2023年增加5.2%。
2024年中国水禽出栏与产值数据
其中,23个省市区全年商品肉鸭出栏量42.2亿只,产肉量约1000万吨,总产值1284亿元,较2023年有小幅度增长;成年蛋鸭存栏1.63亿只,较2023年增长9.12%,全年鸭蛋产量291.4万吨,较2023年增长9.12%,蛋鸭总产值410亿元,较2023年增加8.75%;商品鹅出栏量5.69亿只,产肉量超过175万吨,较2023年增长8.08%;肉鹅产值592亿元,较2023年增加11.26%。
2024年我国23个肉鸭主产省的肉鸭出栏量和产值如图1所示。就区域生产布局而言,肉鸭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出栏量高达28.1亿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66.6%。就省域生产布局而言,山东省的肉鸭出栏量和产值独占鳌头,其出栏量超过20亿只,产值接近600亿元,分别是排名第二位(安徽省)的7.9倍与5.9倍。
2024年我国23个蛋鸭主产省的鸭蛋产量和蛋鸭产值如图2所示。就区域生产布局而言,我国蛋鸭主要生产区域布局华中和华东地区,其产蛋量和产值占比均超过全国的72%。
就省域生产布局而言,蛋鸭养殖量较大的省主要包括河南、湖南、江西、广西、湖北、浙江、辽宁、四川等省区,鸭蛋生产并没有出现一省独占鳌头的现象,在主产省份的布局相对均衡。
2024年我国23个肉鹅主产省的商品鹅出栏量和产值如图3所示。就区域生产布局而言,山东、四川和广东为第一梯队,年出栏量均超过8 000万只。安徽和黑龙江为第二梯队,年出栏量分别为6 000万只和4 500万只。
第三梯队为江西、江苏、河南、吉林、辽宁,出栏量均超过2 000万只。就省域生产布局而言,华南地区多年来具有价格优势,其产值一直较高。广东省肉鹅产业的总产值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水禽加工产品正逐步向多元化、精细化和功能化转型。鸭肉加工仍是核心,烤鸭、咸水鸭、分割鸭肉等传统产品稳定增长,同时即食鸭肉食品持续扩展。鹅肉加工集中于盐水鹅、烧鹅和卤鹅等深加工产品,供不应求。鸭蛋加工仍然以咸鸭蛋和松花蛋为主,约占鸭蛋总销量的 80%,但咸蛋黄、皮蛋肠、蛋黄酱等创新产品的市场迅速提升,增加了鸭蛋的附加值。
2024年我国23个肉鸭主产省的肉鸭出栏量和产值如图1所示。就区域生产布局而言,肉鸭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出栏量高达28.1亿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66.6%。就省域生产布局而言,山东省的肉鸭出栏量和产值独占鳌头,其出栏量超过20亿只,产值接近600亿元,分别是排名第二位(安徽省)的7.9倍与5.9倍。
15家禽企业绩公布!温氏、立华、圣农、禾丰、凤祥、京海、益客、春雪、晓鸣、民和、华英等2024年净利润大幅提升
近日,温氏、立华、圣农、禾丰、凤祥、益生、仙坛、德康农牧、京海、益客、春雪、晓鸣、华英、湘佳、民和等15家家禽企业2024年业绩已陆续公布,相较于2023年有较大改善,2024年仅1家企业亏损,其余全部盈利。其中温氏鸡板块盈利最高,高达21亿元-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