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3月至今,本轮猪周期已历时44个月,目前正陷入亏损磨底阶段,如何安全穿越猪周期是目前养殖企业面临的重要考验。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大北农集团资深副总裁吴文等行业核心人物,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20余家头部企业代表及超千名行业人士齐聚广东新兴县,围绕生猪产能调减、行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等核心议题发声,传递产业突围方向。
行业现状:产能偏高陷亏损,内卷加剧风险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在交流中率先剖析产业格局变化:我国生猪产能自2021年快速恢复至正常水平以来,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场出栏比重已超70%,疫病防控水平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产能快速增长叠加消费低迷,导致行业“内卷”蔓延,当前已开启亏损周期。“内卷带来产业持续亏损、企业倒闭、失业增多,甚至诱发肉品质下降等问题。”他强调,需避免再次出现2023年那样的长时间深度亏损,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已多次召集会议,制定调减能繁母猪产能100万头、严禁二次育肥、控制出栏体重等政策方案。但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5万头,仅较二季度末下降0.2%,综合生产效率提升因素,生猪产能仍处于阶段性偏高状态。
与会监管部门人士直指行业乱象:“个别企业坐等他人减产‘搭便车’,甚至意图扩张抢占份额,这既对自身不负责,也对其他企业不公平。”截至三季度末,14家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上升,金新农、新五丰等4家企业负债率超70%,盲目扩张易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企业响应:头部带头减产能,多数看好调控效果
多家头部企业代表明确表态支持产能调控,并披露具体行动。
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直言:“产能调控很有必要且非常支持,能避免过度‘内卷式’竞争,长期来看半年或一年后一定会有效果。”据其透露,温氏已率先关停全国七个猪场,包括韶关地区及丹霞山风景区周边的养殖基地,以实际行动落实调控要求。
广西扬翔股份常务副总裁张从林分享了对调控节奏的判断:“目前调控有一定效果,但今年达不到预期,预计明年底才能到位。持续亏损会让产能自然下降。”他同步披露企业减产计划,公司今年出栏目标为565万头,明年将降至530万头。
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企业已加入调控行列,计划通过淘汰低产低效母猪,在2025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从6月末的343.1万头调减至330万头。此外,牧原、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均明确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助力降温市场投机情绪。
发展路径:控产能与强创新并行,预判明年行情承压
针对产业痛点,蔡辉益系统提出三点破局建议:一是政府需干预无序内卷式竞争,规范市场秩序;二是企业要通过创新节粮减耗、降低疫病损耗,在保品质前提下降本增收;三是大企业带头控产能,中小企业主动跟随,探索市场法则下的有序调控机制。“高质量发展不排斥竞争,提质增效才是有效增长方式。”他强调。
大北农集团资深副总裁吴文在互动环节给出行情预判:“明年生猪行情不是那么乐观。”结合周期特点,他给出实操建议:当前至明年是调整生猪种群年龄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及更换猪种的最佳时机,“此阶段成本较低,更换优质品种后生产性能将大幅提升,待后年行情好转可实现可观盈利”。
蔡辉益最后总结:“在政府调控、行业合力与从业者创新奋斗下,中国生猪产业必将走上更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