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481项符合查询结果。(搜索耗时:0.0000秒)

. 2024年营收净利均创新高 巨星农牧降本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3月22日 乐山巨星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ldquo 巨星农牧 rdquo 披露2024年年报 公司在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0 78亿元 同比增长50 4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 19亿元 同比顺利扭亏为盈 公司的营收 净利润水平双双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新高 在回报股东方面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 73元 含税 共计分红8555 32万元 含税 公开信息显示 巨星农牧是集种猪 饲料 商品猪生产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 公司秉承 ldquo 认真养猪一百年 专注生猪产业链 rdquo 的理念 目前已在全国布局了多个生猪养殖基地 公司还拥有较强的饲料科技研发力量 在四川 重庆 云南等地拥有多个饲料生产基地 2024年 公司实现生猪出栏量275 52万头 其中商品猪出栏268 38万头 同比增长50 76 生猪产品实现的营业收入为55 74亿元 公司有效发挥养殖业务与饲料业务的协同效应 报告期内生产饲料80 68万吨 同时采购饲料34 84万吨 伴随着巨星农牧持续推动生猪养殖降本增效 商品猪出栏量显著增长以及生猪销售价格逐步上涨等有利因素影响 公司盈利能力实现了显著提升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 证券日报 记者采访时表示 巨星农牧2024年的经营成绩堪称亮眼 ldquo 2024年 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净利润扭亏为盈 充分展示了其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强劲竞争力和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 展望未来 巨星农牧的发展 lsquo 亮点 rsquo 在于其完整的生猪养殖产业链 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能力 以及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这些优势将有助于公司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并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rdquo 从行业来看 2024年猪价回暖给生猪养殖企业的业绩提升带来了普遍利好 尽管猪价在2025年出现一定波动 但行业总体发展趋势依然受到市场看好 企业的成本控制情况也更加受到关注 财信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 虽然商品猪销售均价下滑 在成本处于低位情况下 优质猪企猪价与成本 ldquo 剪刀差 rdquo 仍存在 规模化养殖背景下 优质产能在行业内仍将保持效率优势 生猪养殖成本有望继续下降 预计优质猪企在2025年仍将维持盈利状态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在接受 证券日报 记者采访时表示 ldquo 在未来行业竞争格局上 规模化养殖企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大型企业凭借资金 技术和管理优势 在成本控制和抗风险能力上更强 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集中 同时 环保要求持续趋严 促使行业向绿色 可持续方向发展 注重环保和动物福利的养殖模式将更受青睐 生猪养殖行业的科技创新也将加速 智能化养殖设备 精准营养技术等应用将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 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rdquo 根据经营计划 巨星农牧将持续聚焦生猪养殖业务主航道 在安全经营的同时保持高质量发展 2025年规划的商品猪出栏目标为400万头以上 公司还将持续提高养殖效率和降低养殖成本 保持成本管控领先水平 2025年规划的商品猪完全成本目标为6 5元 斤以内 此外 公司还将以 ldquo 巨星农牧数字智能化建设项目 rdquo 建设推动数字智能化转型提升 并根据业务需求和工作场景推动企业人工智能平台建设 加速人工智能在技术研发 养殖生产 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的赋能应用 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并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更新时间:2025-03-24 09:25:24

. 玉米价格上涨后的隐忧

2025年开年以来 中储粮持续加大收购力度 市场各主体积极入市 玉米产业购销活跃 玉米期货价格也有所反弹 最高每吨上涨了100元左右 但2505合约上涨至2300元 吨以上后 上涨动力明显不足 或迎来一波价格下探 国际方面 USDA3月玉米供需报告显示 2024 25产季全球玉米产量为12 12亿吨 较2月报告增加170万吨 上一产季产量为12 28亿吨 全球期末库存调减137万吨至2 89亿吨 上期值2 90亿吨 全球玉米供需平衡整体趋紧 另外自3月10日起 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玉米加征15 的关税 预计对美国玉米的进口将有所减少 但由于我国玉米进口比例仅为4 42 且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仅占进口总量的15 左右 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 后期还需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 国内方面 2024 25产季国内玉米售粮进度偏快 截至3月14日 全国和东北主产区的售粮进度均已到达80 对比最近十年的数据来看 同期售粮进度的平均值为72 2 中位数为73 上一产季同期数据为66 为近四年最慢 对比强烈 结合售粮进度和库存数据 我们可以观察到 由于新季玉米部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强降雨灾害 受灾潮粮不易保存 销售较快 而农户受困与玉米价格连跌三年的窘境 春节前把部分玉米以较快的速度直接卖到了需求端 饲料 深加工 而贸易商方面 节前不敢收 节后又抢收 直接推高了玉米价格 玉米价格高企又再次导致下游补库节奏放缓 总结 全国售粮进度已过八成 为近四年最快 基层售粮接近尾声 粮权转移后 贸易商和烘干塔挺价意愿强烈 持粮待涨 但整体市场环境如下 供应端 1 气温明显回升 地趴粮和潮粮已无博弈空间 持粮主体的粮食或集中释放 2 北港库存连续攀升 已超500万吨 南港销区也累库 南北港同时去库缓慢 3 中储粮边买边卖 中储粮政策托市 但采购力度有减弱趋势 而陈粮投放有增多迹象 最近两周计划销售明显增多 需求端 1 小麦玉米均价价差逐步缩小 部分地区已开始小麦替代 5 6月份河南河北新麦上市冲击更大 2 淀粉销售走弱 深加工利润差 补库意愿不强 综上所述 供应端持粮主体手中的新季潮粮或集中投放 逢高出货 且整体需求较弱 下游企业补库缓慢 另外趋势转弱 部分贸易商提高了套保比例 玉米期货或存在二次下探的可能

更新时间:2025-03-20 11:54:52

. 生猪与鸡蛋交易策略有何不同

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以来 历史波动率整体高于鸡蛋期货 其原因在于 非洲猪瘟之后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加速进入规模化 集约化发展阶段 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政策驱动 资本整合 技术升级和周期波动共同推动行业格局重构 头部企业凭借资金 技术和成本优势加速扩张 中小散户则因抗风险能力不足加速退出 行业加速整合导致价格剧烈波动 数据显示 2021 mdash 2024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从60 提升至70 前20家猪企市占率从不足20 增至30 生猪养殖行业经过这几年的整合提速后 市场供给更加稳定 预计2025年生猪价格波动率进一步降低 行业集中度不同 相比生猪而言 中国蛋鸡养殖行业集中度明显偏低 排名前五的企业市占率预计为6 10 虽然规模化程度有所提升 但蛋鸡养殖行业仍以小规模养殖场为主 1万羽以下的养殖户数量占比仍维持在99 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散户蛋鸡养殖体量小 其在成本核算时一般只考虑鸡苗 饲料 防疫 水电等显性成本 而忽视人工 折旧等隐性成本 其显性成本低于中大规模养殖场 因此在竞争中散户难以被去化 所以 养鸡行业整合过程将比生猪行业漫长且反复 考虑到2025年面临新旧种源接替风险 预计今年鸡蛋价格波动率可能会上升 持仓结构不同 目前 生猪期货交易者结构以产业资金为主导 需关注产能周期与政策导向 鸡蛋期货更依赖贸易商套利与投机资金驱动 需重点监测资金流动与库存变化 从期货持仓数据来看 生猪期货持仓前二十会员席位持多单量长期高于持空单量 反映出产业资金长期通过套保交易进行风险对冲 交易所数据显示 目前已有30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参与生猪期货交易 规模方面 前20名的生猪养殖企业中 有19家参与生猪期货交易 13家成为大商所交割库 产业客户持仓占比达到30 在产业资金主导的背景下 生猪期货和现货的相关性超过0 9 生猪期货更适合基于供需基本面驱动的中长期策略 鸡蛋期货持仓则呈现分散化与投机属性并存的特点 中小型产业客户与投机资金参与度更高 导致基差波动更频繁且幅度更大 鸡蛋期货更适合套利等中短期策略 季节性规律不同 生猪基差的季节性规律明显弱于鸡蛋 主要是因为生猪产业资金主导的套保行为强化期现联动 叠加供给端规模化与养殖效率提升削弱了传统季节性供需矛盾 从鸡蛋基差的季节性规律来看 6 mdash 8月为上涨阶段 9 mdash 11月为高位震荡 12月至次年2月持续走低 3 mdash 5月低位震荡 6 mdash 8月的上涨 主要受高温天气导致产蛋率下降 淘鸡增加的影响 而12月至次年2月基差走低 主要受节假日前后消费突然断档 库存显著增加的影响 基于鸡蛋价格季节性规律 6 mdash 8月基差走强概率较大 养殖端进行卖出套保操作胜率较大 产业逻辑趋同 目前生猪和鸡蛋均面临供给充裕 需求乏力 成本竞争加剧的格局 所以需要重点关注利润对产能的传导 我们基于产能和利润两个指标 辅以价格 社融 利率等指标 将生猪和鸡蛋基本面周期定性地划分为景气 压力 出清 回暖四个阶段 从各阶段的运行特征来看 初步判断目前生猪和鸡蛋基本面周期位置均已由景气期运行至压力期的边界 利润面临下滑压力 而产能释放短期难以刹车 2025年行业或将进入压力周期 价格在压力期可能下行 复盘2024年至今生猪和鸡蛋期限结构 两者均经历市场预期变化导致的期限结构的转变 2024年2 mdash 7月价格上涨阶段 前期母猪产能去化 以及蛋鸡种源问题导致产蛋率下降使得当时现货偏紧 对近月合约形成较强支撑 对应的期限结构从Contango转向Back 2024年8月价格见顶后 产能逐渐恢复使得供求状况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倾斜 对应的期限结构从Back转向Contango 目前 生猪和鸡蛋期限结构均已调整至Contango状态 反映出商品的供求关系为供需平衡或者供过于求 与我们基于基本面周期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相符 生猪和鸡蛋价格的季节性特征受供给和需求共同影响 近年来 随着人口结构 消费习惯的改变 需求的影响逐渐减弱 供给的影响逐步加强 近10年统计数据显示 7 mdash 8月受生猪增肥慢 蛋鸡产蛋率下降等供给因素的影响 现货价格出现上涨的概率高达80 生猪期货适合中长期趋势策略 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或将进入压力周期 价格在压力期可能下行 操作上以逢高沽空为主 至于具体介入的时机 基于仔猪养殖情绪领先性判断 大约在6月 鸡蛋期货适合中短期套利策略 基于鸡蛋基本面周期的分析 判断当前所处位置与2020年上半年的情况较为类似 在养殖利润出现亏损导致产能出清之前 鸡蛋期货近弱远强格局有望延续 操作上建议以卖近买远套利为主

更新时间:2025-03-18 08:35:23

. 东北产区基层还有几成余粮?

2024年新粮上市后 东北产区基层农户售粮进度加快 春节后国储收购规模扩大 贸易商积极收购 基层售粮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 主要是北方港口下海量 库存明显增加 从供需两方面判断 截至2025年2月末3月初 东北产区基层农户余粮2 3成 粮源转移到贸易商及港口 2024年东北玉米产量同比略减 预计2024年全国玉米产量较上一年度减少1110万吨 降至25917万吨 同比降幅4 11 从东北地区来看 黑龙江因玉米面积略减 总产量下降 辽宁因玉米生长阶段前旱后涝 导致玉米亩产下降 产量减少 内蒙古 吉林地区因水热条件较好 平均亩产略高于去年 导致总产量增加 预计2024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是10725万吨 同比2023年减少405万吨 降幅3 64 2024 2025年东北玉米下游消化速度整体加快 东北产区玉米主要流向产区贸易商 北方港口 产区加工企业 深加工 饲料 产区国储库及南方销区 华北市场等 第一 北方六港下海量 库存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东北玉米销往南方销区市场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海运 监测数据显示 2024年新粮上市以来 即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 北方六港玉米下海总量为1393 51万吨 较去年同期增加564 52万吨 增幅68 10 截至2月末 北方六港玉米的库存量为612 37万吨 较去年同期增加363 51万吨 增幅146 07 第二 东北产区国储库收购规模扩大 新粮上市以来 东北产区国储库收购规模不断扩大 三省一区中储粮分公司分别发布3 4次增储消息 春节后 为保证新粮应收尽收 进一步保障农户种植利益 辽宁 吉林中储粮分公司分别于2月5日 3月5日再次增储 据公开资料显示 2024 25年度东北产区共设立近400个国储收购点 收购价格较当地市场价格高50 100元 吨 这对于东北玉米市场形成强力支撑 据调研了解 截至2月底 东北地区粮库玉米收购规模占东北市场总产量的比重为20 21 第三 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收购量不及去年同期 2024年新粮上市后至年末 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下跌 收购量增加 春节前后 即2025年1 2月 深加工企业普遍是提价促收的状态 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 2024年10 12月 东北深加工样本企业玉米收购月均价由2513 45元 吨降至2328 50元 吨 降幅7 36 2025年1 2月 样本企业收购价格由1840元 吨涨至1980元 吨 涨幅7 61 由于春节前后东北产区基层售粮进度加快 粮源快速流转到产区贸易商环节 深加工企业普遍采取提价收购的策略 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 东北深加工样本企业玉米总收购量为665 40万吨 同比降幅15 28 据此推断东北产区玉米下游需求总量约为1446万吨 综合来看 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东北产区玉米理论需求总量约5692万吨 占总量的比重为52 92 即东北产区基层 农户 贸易商 的平均售粮进度为53 左右 东北产区基层农户的售粮进度较去年同期明显加快 据调研了解 2024年新粮上市以来 东北产区基层农户的售粮进度明显加快 尤其是春节前后 监测数据显示 截至2月底 东北基层农户平均售粮进度为76 较去年同期偏快18个百分点 从时间上来看 东北基层售粮进度较去年同期偏快近1个月 基层农户粮源快速转移到贸易商环节 综上所述 2024年新粮上市以来 东北产区基层玉米售粮进度明显加快 下游环节消化速度亦较快 主要表现为港口下海量 库存量明显增多 以及国储收购规模扩大 从供需两方面推断 截至2月底 东北产区基层农户余粮仅2 3成 明显快于去年同期 粮源向贸易商及港口集中

更新时间:2025-03-13 08:41:15

. 玉米播前种子处理五要点

玉米种子播前处理是提高发芽率 增强抗病虫害能力 保障苗齐苗壮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常见处理五大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 精选种子 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 土壤条件及种植目标 如鲜食 饲料 加工 选择审定推广的优质抗逆品种 如抗病 抗旱 抗倒伏 2 人工筛选 剔除破损 霉变 畸形及杂质 保留籽粒饱满均匀的种子 可借助风力或盐水 浓度10 浮选 去除瘪粒 二 晒种处理 作用 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激活种子酶活性 促进后熟 打破休眠 减少种皮带菌 提高种子出高苗率 方法 播种前选晴天摊晒2 3天 厚度3 5厘米 避免水泥地高温灼伤种子 定时翻动 三 浸种催芽 1 温水浸种 浸种能刺激种子增强新陈代谢作用 提高种子活力 播后出苗快且齐壮 可用55℃温水浸泡6 8小时 自然降温 软化种皮 促进吸水萌发 适用于春播低温地区 冷水浸种方法 把种子放入清水中 水量以浸过种子为宜 浸泡12~24小时后捞出 2 药剂浸种 可以使用多菌灵 50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浸种2小时 预防黑穗病 丝黑穗病 注意控制时间 避免药害 四 药剂处理 拌种 包衣 1 化学拌种 杀虫剂 吡虫啉 噻虫嗪等防治地下害虫 金针虫 蛴螬 和苗期蚜虫 杀菌剂 苯醚甲环唑 戊唑醇预防茎基腐病 丝黑穗病 调节剂 芸苔素内酯增强抗逆性 促进根系发育 2 生物制剂 枯草芽孢杆菌 木霉菌等生物菌剂拌种 抑制土传病害 适合有机种植 3 种衣剂包衣 选用成膜性好的悬浮种衣剂 如噻虫嗪 middot 咯菌腈复配剂 实现药肥一体化 五 发芽试验 随机取100粒种子 温水浸泡后置于湿润纱布上 25℃环境中观察发芽率 若低于85 需调整播种量或更换种子 注意事项 自留种需严格消毒 商品种若已包衣 避免二次处理 2 药剂处理时穿戴防护用具 按推荐浓度使用 拌种后阴干再播种 3 浸种后需及时播种 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种子霉变 4 春播区若地温低于10℃ 建议结合地膜覆盖提升出苗率 通过系统化处理 可有效降低田间缺苗风险 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实际操作需结合当地植保部门建议 针对性调整方案

更新时间:2025-03-07 16:52:08

. 大豆进口依赖度下降至23

2025年3月4日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 对原产于美国的玉米 大豆等农产品加征10 15 关税 同时暂停3家美企大豆输华资质 此举标志着中美贸易博弈进一步升级 短期可能加剧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 长期则推动国内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加速 一 关税加征加剧农产品市场波动 供应链格局面临重塑 短期进口成本抬升 价格波动风险上行 对美国大豆加征10 玉米加征15 的关税后 国内进口成本短期内或将抬升 加剧大豆 玉米及豆粕等关联产品的价格波动 当前全球谷物贸易格局已受到多重扰动 美国对墨西哥 加拿大加征25 关税 限制了北美区域内的谷物流通 而南美干旱天气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2025年全球玉米市场或面临供需失衡风险 价格震荡压力加大 替代采购与成本传导压力并存 国内饲料企业正加速转向巴西 阿根廷等市场寻求替代性采购 据中国海关数据 2024年美豆占中国大豆进口量比例已降至23 美玉米占比降至15 预计此次加税后对美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 但短期内 饲料成本占养殖业总成本的60 70 进口成本抬升可能传导至下游养殖端 增加行业经营压力 粕类市场预期分化 南美供应成关键变量 尽管对美加税政策落地 但国内豆粕期货价格不涨反跌 数据显示 豆粕主力合约持仓量两日内减少14万手 资金离场明显 市场交易逻辑转向南美大豆丰产预期 巴西收割进度快于去年 阿根廷产区降雨改善作物生长条件 全球大豆供应宽松格局压制价格上行空间 二 生物育种产业化提速 粮食自给战略深化 政策倒逼单产提升 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速 降低对美农产品依赖的核心路径在于提升国内单产水平 此次关税政策将加速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 推动转基因玉米 大豆品种的商业化应用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 国内已通过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 优化蛋白来源结构 如菜籽粕 棉籽粕 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此次政策或成为生物育种技术落地的又一催化剂 进口替代路径明确 长期结构性机会显现 国内玉米自给率提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年 中国玉米进口量中对美依赖度较2017年下降12个百分点 转向乌克兰 东南亚等多元化渠道 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玉米单产 巩固粮食安全基础 与此同时 肉类加工行业受关税冲击有限 2024年国内肉类对外依存度仅为6 5 生猪产能恢复至高位 短期进口成本压力可控 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 技术优势企业受益 生物育种产业化需要种业 饲料 养殖等多环节协同 具备转基因技术储备的种企可通过品种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而饲料龙头企业凭借采购规模与配方优化能力 有望在原材料价格波动中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政策驱动下 行业资源将向技术领先 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集中 综上所述 此次关税政策既是中美贸易博弈的延续 亦是国内农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短期市场波动风险与长期技术红利并存 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或将进入提速阶段

更新时间:2025-03-07 10:48:00

. 生物育种行业观察 大豆进口依赖度下降至23 玉米自给率加速提升

2025年3月4日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 对原产于美国的玉米 大豆等农产品加征10 15 关税 同时暂停3家美企大豆输华资质 此举标志着中美贸易博弈进一步升级 短期可能加剧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 长期则推动国内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加速 一 关税加征加剧农产品市场波动 供应链格局面临重塑 短期进口成本抬升 价格波动风险上行 对美国大豆加征10 玉米加征15 的关税后 国内进口成本短期内或将抬升 加剧大豆 玉米及豆粕等关联产品的价格波动 当前全球谷物贸易格局已受到多重扰动 美国对墨西哥 加拿大加征25 关税 限制了北美区域内的谷物流通 而南美干旱天气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2025年全球玉米市场或面临供需失衡风险 价格震荡压力加大 替代采购与成本传导压力并存 国内饲料企业正加速转向巴西 阿根廷等市场寻求替代性采购 据中国海关数据 2024年美豆占中国大豆进口量比例已降至23 美玉米占比降至15 预计此次加税后对美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 但短期内 饲料成本占养殖业总成本的60 70 进口成本抬升可能传导至下游养殖端 增加行业经营压力 粕类市场预期分化 南美供应成关键变量 尽管对美加税政策落地 但国内豆粕期货价格不涨反跌 数据显示 豆粕主力合约持仓量两日内减少14万手 资金离场明显 市场交易逻辑转向南美大豆丰产预期 巴西收割进度快于去年 阿根廷产区降雨改善作物生长条件 全球大豆供应宽松格局压制价格上行空间 二 生物育种产业化提速 粮食自给战略深化 政策倒逼单产提升 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速 降低对美农产品依赖的核心路径在于提升国内单产水平 此次关税政策将加速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 推动转基因玉米 大豆品种的商业化应用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 国内已通过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 优化蛋白来源结构 如菜籽粕 棉籽粕 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此次政策或成为生物育种技术落地的又一催化剂 进口替代路径明确 长期结构性机会显现 国内玉米自给率提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年 中国玉米进口量中对美依赖度较2017年下降12个百分点 转向乌克兰 东南亚等多元化渠道 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玉米单产 巩固粮食安全基础 与此同时 肉类加工行业受关税冲击有限 2024年国内肉类对外依存度仅为6 5 生猪产能恢复至高位 短期进口成本压力可控 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 技术优势企业受益 生物育种产业化需要种业 饲料 养殖等多环节协同 具备转基因技术储备的种企可通过品种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而饲料龙头企业凭借采购规模与配方优化能力 有望在原材料价格波动中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政策驱动下 行业资源将向技术领先 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集中 综上所述 此次关税政策既是中美贸易博弈的延续 亦是国内农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短期市场波动风险与长期技术红利并存 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或将进入提速阶段

更新时间:2025-03-07 09:08:17

. 大豆进口依赖度下降至23 玉米自给率加速提升

2025年3月4日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 对原产于美国的玉米 大豆等农产品加征10 15 关税 同时暂停3家美企大豆输华资质 此举标志着中美贸易博弈进一步升级 短期可能加剧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 长期则推动国内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加速 一 关税加征加剧农产品市场波动 供应链格局面临重塑 短期进口成本抬升 价格波动风险上行 对美国大豆加征10 玉米加征15 的关税后 国内进口成本短期内或将抬升 加剧大豆 玉米及豆粕等关联产品的价格波动 当前全球谷物贸易格局已受到多重扰动 美国对墨西哥 加拿大加征25 关税 限制了北美区域内的谷物流通 而南美干旱天气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2025年全球玉米市场或面临供需失衡风险 价格震荡压力加大 替代采购与成本传导压力并存 国内饲料企业正加速转向巴西 阿根廷等市场寻求替代性采购 据中国海关数据 2024年美豆占中国大豆进口量比例已降至23 美玉米占比降至15 预计此次加税后对美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 但短期内 饲料成本占养殖业总成本的60 70 进口成本抬升可能传导至下游养殖端 增加行业经营压力 粕类市场预期分化 南美供应成关键变量 尽管对美加税政策落地 但国内豆粕期货价格不涨反跌 数据显示 豆粕主力合约持仓量两日内减少14万手 资金离场明显 市场交易逻辑转向南美大豆丰产预期 巴西收割进度快于去年 阿根廷产区降雨改善作物生长条件 全球大豆供应宽松格局压制价格上行空间 二 生物育种产业化提速 粮食自给战略深化 政策倒逼单产提升 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速 降低对美农产品依赖的核心路径在于提升国内单产水平 此次关税政策将加速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 推动转基因玉米 大豆品种的商业化应用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 国内已通过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 优化蛋白来源结构 如菜籽粕 棉籽粕 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此次政策或成为生物育种技术落地的又一催化剂 进口替代路径明确 长期结构性机会显现 国内玉米自给率提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年 中国玉米进口量中对美依赖度较2017年下降12个百分点 转向乌克兰 东南亚等多元化渠道 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玉米单产 巩固粮食安全基础 与此同时 肉类加工行业受关税冲击有限 2024年国内肉类对外依存度仅为6 5 生猪产能恢复至高位 短期进口成本压力可控 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 技术优势企业受益 生物育种产业化需要种业 饲料 养殖等多环节协同 具备转基因技术储备的种企可通过品种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而饲料龙头企业凭借采购规模与配方优化能力 有望在原材料价格波动中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政策驱动下 行业资源将向技术领先 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集中 综上所述 此次关税政策既是中美贸易博弈的延续 亦是国内农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短期市场波动风险与长期技术红利并存 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或将进入提速阶段

更新时间:2025-03-07 08:47:37

. 生猪 山东生猪产业调研

总结 放养公司 临沂地区大型放养公司扩张迅速 小型放养公司基本维持量级 整体没有缩量迹象 放养公司成本优势明显 饲料供应灵活调整 饲料企业 周边饲料企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当前饲料厂原料库存充足 根据对后市行情的判断 会参与自繁自养 外采仔猪或二次育肥等多种养殖模式 gt gt gt 放养公司 调研区域 山东省临沂市 gt gt 养殖规模 临沂地区大型放养公司 2023年出栏30万头 2024年出栏90万头 2025年预计出栏220万头 全年来看 上半年以猪苗投放为主 下半年以销售为主 上半年计划每个月投放24万 下半年每个月投放12 16万 出栏商品猪均重以115 120kg为主 冬季部分大肥出栏均重在130 150kg 去年大肥出栏量约6 7万头 临沂地区来看 2025年大型放养公司 10万头以上 扩张速度较快 小型放养公司基本维持量级 整体没有缩量迹象 gt gt 养殖成本 2024年造肉成本4 8元 含代养费 饲料 药 全成本6元 斤 2024年代养费0 95元 斤 2025年代养费增至1元 斤 奖励机制 7kg增重至130kg 约定成活率95 料肉比2 6 成活率高的有另外奖励 gt gt 养殖模式 一个代养户养5000头左右占比居多 高的有达到6万头 夫妻场一般每批养1000 2000头 gt gt 新增规模 今年新增的代养户中 其中新建场占一部分 有部分闲置场 或者别的放养公司弃养后转过来的 gt gt 饲料情况 由饲料厂代加工 配套方圆100km以内的饲料厂 主要是分阶段的全价料为主 随着原料价格变化会调整配方 调低豆粕占比 用杂粕 小麦替代 饲料采购会提前签订锁价合同 饲料涨价趋势下 库存保持4 5天 跌价时控制在2天左右 临沂当地放养公司的合作模式基本与之类似 gt gt 后市观点 仔猪 3 4月份仔猪价格看涨 预计下周开始启动 高点达到530 540元 头 猪价 个人不看好四季度价格 主要担心冬季会爆发疫病 认为三季度猪价可能会给出高点 gt gt gt 饲料企业 lt lt lt 调研区域 山东省潍坊市 gt gt 饲料种类与产能 猪牛羊蛋禽料全覆盖 饲料猪料占比达70 其中核心料 预混料 浓缩料为主 蛋鸡以预混料为主 工厂满产每月产能3 6万吨 目前产量7000 8000吨每月 gt gt 周边企业 潍坊有400多家饲料企业 产猪料的有100家左右 各家之间的配方差距不大 行业壁垒不明显 山东本地饲料企业竞争较为激烈 主要是禽料市场 规模很小的饲料企业几乎没了 gt gt 猪料客户 规模场 代理商 散户基本没有了 现在规模场占6 7成 上市企业和国企会给账期 1 2个月不等 小户无账期 gt gt 猪料配比 育肥全价料中玉米占比65 豆粕15 18 低价的豆粕占比在8 左右 教保料 母猪料中蛋白豆粕添加量高 45 蛋白为主 玉米和小麦价格持平 就会开始考虑小麦替代 gt gt 原料库存 豆粕物理库存20天左右 常规10 15天 最低3 5天 玉米库存较高 目前库存够用到5月 后续等价格合适的话才会再采 春节前2120 2130元 吨 玉米库存买了5000吨 最高能存7000吨 gt gt 近期销量 1 月份饲料销量同比增幅不大 2月份同比增幅50 60 去年2月过年 预计3月份陆续补栏 销量还会不错 去年开始母猪料降幅明显 主要以内销为主 原来外销客户群体以30 50头母猪为主 当前育肥全价料2910元 吨出厂 gt gt 养殖情况 当前存栏2万头左右 从去年10月以后开始养 其中怀孕母猪1700头 后备1600头 其余为商品猪 自繁自养 孕母快繁 仔猪育肥 二次育肥都有参与 怀孕母猪购买80 90孕龄的 后期产子后 仔猪母猪都卖 基本是两个月一批 全进全出 后续视行情可能会仔猪不外卖进行育肥 或进60 70kg的育肥以及做二育 等待6 5元 斤的价格会入场二育 仔猪400左右也会考虑补栏 *本报告基于调研团队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收集的数据和信息编制而成 报告中的数据和结论可能受到调研样本 时间限制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3-06 17:30:41

. 全国人大代表 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 推进智能化养猪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ldquo 传统产业如果还要用传统的方式生产 就很难有明天了 一定要用智能化 科技化赋能传统产业 rdquo 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 全国人大代表 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及 ldquo 持续推进养猪业的智能化发展 赋能生猪产业成为现代产业 rdquo 是其本次两会期间建言的主题 作为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 牧原集团多年来持续践行科技养猪 在育种 防疫 饲喂等多个生产环节融入现代科技 不仅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还为行业绿色发展 节粮增效作出了显着贡献 推进养猪业智能化发展 本次全国两会期间 秦英林所提建议主要围绕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展开 包括五个方面的议题 一是持续推进养猪业的智能化发展 赋能生猪产业成为现代产业 二是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构建科学的种猪育种体系 四是持续推进猪病净化 五是持续推行全价日粮 营养平衡 节粮增效 减少排放等 ldquo 智能化的应用是一个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的过程 将把从业者从体力劳动以及部分繁杂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rdquo 谈及对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理解 秦英林举例 疾病控制是养殖行业重要的课题之一 培养一名好的兽医 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甚至更长时间 可是现在的 ldquo 智能兽医 rdquo mdash mdash 智能巡检机器人 不仅能够达到一个优秀兽医的水平 而且可以24小时不停工作 能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 时刻监测猪病 并提前预防 除了智能兽医 牧原生产智能化已出现在多个环节 如对水 料 气均实现智能管理 在猪饮用水方面 牧原已做到自动化供给 全程无菌无毒 饲料方面 针对不同种群 不同生理阶段的生猪 设计动态营养模型 通过智能调配 实现一日一配方的全价日粮 精准供应 保障营养均衡 空气方面 该公司通过空气过滤系统 在猪舍进气环节把细菌和病毒过滤 让猪唿吸到超净空气 防止疫病发生 同时在猪舍出气环节 系统也会将猪生长过程中排出的脏臭气体进行过滤 除掉粉尘 臭气及携带的病源 ldquo 欧洲国家生猪养殖的环境 常年温度最高不超过25度 最低不低于3度 一年四季如春 这在中国很难得 但现在 我们通过智能化 创造出了这样的环境 使我们的养殖业可以向发达国家生产水平迈进 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 rdquo 秦英林表示 ldquo 用科技赋能 我国农业发展就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mdash mdash 智能时代 这个时代一定会让我国在食品安全 食物保障方面做到无忧 rdquo 秦英林称 联农助农践行种养循环 ldquo 十三五 rdquo 期间 牧原创新的 ldquo 5 rdquo 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复制推广全国15省 区 70县 带动14万建档立卡 贫困户39万人脱贫 增收15 21亿元 目前该模式还在持续发挥价值 ldquo 养猪行业与农村 农民 农业都有着紧密联系 rdquo 对于企业近年来取得的联农助农成果 秦英林表示 集团有人才 有技术 有研发 防控疫病能力强 可把这些优势带到乡村 ldquo 我们把最难做的事做了 把容易做的事交给农户 rdquo 各自发挥优势 实现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 牧原通过推动种养循环体系落地 带动了一大批种植户 同时 公司还向种植户提供技术帮扶 对每一户农户建档立卡 使得农民种地收益几乎实现翻倍 据统计 牧原全国1100多个养殖场 2024年服务了472 08万亩农田 化肥减量15 46万吨 一亩地减投增收314 33元 帮助农民减投增收13 53亿元 近5年累计助农增收52 43亿元 ldquo 联农助农是农业科技智能时代企业必须要做的 rdquo 秦英林认为 当下农业智能装备 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不亚于工业 农业进入智能时代 一定要实现共享资源 包括技术 人才 管理 甚至资本和市场 共享才能把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提升效率创造出最大价值 他提到 在种植业 养殖业这两大板块 近五年将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共享浪潮 牧原有良好的基础实现产业互联 将在种植业 饲料 养殖 屠宰 零售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与行业共享 把优势嫁接到广大生产者中间 让价值发挥得更充分 这是一道难题 也是现在牧原正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ldquo 以不变应万变 rdquo 应对周期 2024年 国内生猪行业走出周期低谷 随着猪价回暖 企业盈利能力也大幅攀升 近期牧原股份披露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 期内该公司业绩同比扭亏为盈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0亿元至180亿元 扣非净利润预计达到190亿元至200亿元 同时 不少投资者关注到 2024年下半年起国内生猪价格已呈现高位回落走势 2025年行业盈利能力或有所减弱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掌舵人 秦英林也表达了自己对周期的观点 即 把握确定性 应对不确定 以不变应万变 他阐释 对养殖企业而言 确定性就是做好自己 提升质量降低成本 而不确定性就是周期 面对周期的时候 要不追周期 不赌周期 以不变应万变 成熟的养殖企业一定会在周期更替中做好储备 猪价经历过高峰 也一定会走向一个更合理的价格水平 这是企业必须要去接受的 要认识到 周期的变化也推动了行业发展 例如非洲猪瘟进入我国的近五六年来 整个养殖行业的防疫水平 养殖效率持续提高 从最开始仅大集团公司运用空气过滤系统防疫 到过去两年几乎所有存留下来的养殖场和散养户都陆续装上防疫设备 大大提高了整个养殖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 为生产出高品质猪肉奠定基础 对于2025年经营策略 牧原表示 将持续推进降本 同时提升养殖效率 提高猪肉品质 ldquo 之前我们就提出公司还有600元 头的挖潜空间 目前仍没有完全实现 还存近300元 头的利润机会 在提升效率方面 公司依靠的是技术创新和标准提升 要把过去没有做好的环节做好 牧原在2019年延伸屠宰业务后 离市场更近 更能感受到当前中国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未来公司的猪肉产品也要向更高的品质标准努力 一定要把儿时的香味找回来 让人们吃上既健康又美味的猪肉 rdquo 秦英林称

更新时间:2025-03-05 07:59:36

下载饲料行业信息网AP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