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8月份新陈交接前,玉米市场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一段时间的翘尾,甚至华北尤其是黄淮区域的持续阴雨天气还大概率会导致减产减质,但东北和西部地区2025新产季玉米天公作美,在丰产预期强烈的压迫下,玉米市场整体价格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持续下跌,并直接导致了2025新产季玉米全域性低开登场,连品质损失较为严重的华北玉米也未能幸免。那么2025新产季玉米的后市究竟会如何走向?是否存在着大的或阶段性的市场机会?我们且结合整体产情情况及现阶段市场情况来做以下分析:
一、2025新产季玉米的总体产情情况
现阶段已基本确定2025新产季华北玉米,尤其是黄淮玉米因遭遇了持续阴雨天气,多数区域品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从播种面积和单产的角度来看,总产量并未受到大的影响,部分区域甚至较上年单产还有增加,因此对于掌握玉米市场一定话语权的华北玉米的产情而言,可以基本总结为减质不减产。
而对于掌握着玉米市场绝对话语权的东北和西部区域的2025新产季玉米产情来说,产质双丰目前也已经明确。尤其是东北玉米,从多数专业机构的调研数据以及笔者实地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对比上年度,单产至少增加15-20%,结合播种面积小幅度下降,预计总产量较上年保守估计增产10%以上,更为关键的是,因未遭遇台风和阴雨天气,2025新产季东北玉米的品质较上年甚至常年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有效供给的扩大是非常明确的。
因此对于2025年新产季玉米而言,即便按其他区域平产,东北和西部区域(常年占比65%)增产10%来计算,增产数量大致在2000万吨左右。
二、2025新产季玉米现阶段市场情况
2025新产季玉米在新陈交替时段的翘尾并未能延续多长时间,进入9月份后期货现货双双大跌,对整体玉米市场主体的情绪影响很大,主要市场表现为政策性储备对新季玉米的预采购成交率持续高位,成交折价率更是令人目瞪口呆,深加工企业持续甚至一天多次下调到厂收购价,饲料加工企业因华北玉米的品质不佳,作为刚需,到厂合同价下跌的幅度略显温柔。
进入国庆节后,尤其是10月下旬,2025新产季玉米市场价格逐步开始企稳,并一度尝试反弹,但反弹高度并不明显。深加工企业到厂收购价也开始呈现涨跌互现的波动态势,政策性储备预采购和实时采购的成交率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成交均价企稳并小幅上扬,尤其是水运物流成本相对高度区域表现更为明显。
三、新季玉米的市场主体心态
1.农户和农业生产者:惜售情绪强烈,尤其是东北区域,尽管租地成本下降,单产明确增加,种植收益较上年有明显增长,但惜售依然是主基调,尤其是当前气温开始出现下降,这种惜售情绪有加剧势头
2.贸易型企业和贸易商:谨慎看空为主流心态,尽管说2024年产玉米多数贸易型企业和贸易商做渠道库存的收益颇丰,对2025新产季玉米的操作信心有明显提升,但因关外玉米的丰产明确,现阶段还是非常谨慎的,目前多以流通为主要操作方向,即便有开始尝试建仓行为的,操作也并不积极,价格试探依然是主基调。
3.饲料加工企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从饲料加工企业的采购合同标段数量较小,以及玉米深加工企业到厂收购价的频繁调整来看,低库存依然属于主体思路。
4.政策性储备企业:进入10月份后,政策性储备企业对2025新产季玉米的采购规模有所增加,但却并未像稻谷那般快速放大。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采购成交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采购底价也鲜有上调。这意味着对于同样作为刚需的政策性储备企业而言,在面对关外玉米品质大幅提升的产情局面下,依然是保持着耐心和定力的,少有焦躁情绪出现。
综合以上分析,从我们对2025年新产季玉米总产量情况的测算来看,新增供给较上年是有明显增加的,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玉米供需缺口会有一定程度的弥补,同时考虑到未来进口玉米的规模大概率会较上年有所增加,而政策性储备前几年的进口玉米库存因年限问题继续存储难度较高,继续投放轮出销售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因此从玉米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供需结构角度来说,虽不能妄言供大于需,但宽松也是基本存在的。虽然2025新产季华北尤其是黄淮玉米的品质下降较为明显,但饲料加工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可以各取所需,结构性的矛盾也并不存在。在丰年无牛市的商品市场规律下,玉米市场进入相持阶段的博弈,从筹码的集中度来看,最后的赢家必然会是需求端。但有一点需要重点提醒的是,对于有架空期要求的政策性储备企业和有高端料生产需求的饲料加工企业而言,因为属于刚性需求,近期铁路和公路物流成本有所增加,也会对采购成本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耐心固然很重要,但执念过强也并不可取,还是要综合考虑时间充不充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