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连盘玉米进一步下探,主力合约再度跌至2300元/吨。近期进口拍卖的悲观情绪逐渐被消化、小麦价格“托市”回暖、现货稳中偏强。相比之下,期货盘面却表现得非常弱势。

  6月底,随着进口拍卖的启动,玉米主力合约从2400元/吨下跌至2300元/吨,7月17日开始小幅上调 20元/吨后,在2320元/吨附近震荡,直到29日再度回到2300元/吨附近。

  市场是检验虚实的唯一标准。那么新粮上市前,玉米的年度供需缺口逻辑是否会兑现呢?

  北港库存持续下降,下游企业库存亦有所降低

  根据机构上周数据,北港库存220.9万吨,持续稳步下降;去年同期为233.2万吨。南港库存维持稳定。

  深加工企业库存400.5万吨,饲料企业库存30.87天,下游企业的玉米库存均处于下降趋势。

  如前期所分析的华北和东北的贸易商库存情况,华北地区的贸易商库存大概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东北地区的贸易商库存大概为去年同期的二分之一。

  可见,眼下流通环节、生产环节的玉米库存并不高。由于陈粮见底,二季度本就是青黄不接的季节。现阶段,市场心态成为笼罩在玉米头上的疑云,市场主体普遍看空新粮上市后的价格,下游企业并不急于建库存,观望情绪浓厚。

  市场关注点转向新季玉米,关注天气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本周,黑龙江、辽宁、天津、河北、江西、广东等地多地发布暴雨预警。如果持续大规模降水,并且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将有可能影响玉米产量。

  另外,据了解,新作玉米的种植成本降低,主要是地租降低叠加单产有望增长。部分机构预计新作集港成本在2100元/吨。

  虽然玉米定价逻辑并非成本驱动,但市场情绪悲观,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成为下跌的驱动。

  生猪养殖反内卷,对玉米的影响较为宏观

  最近反内卷的号角吹响,以工业品为代表的板块波动较大。上周集体拉涨,本周开始剧烈波动,这一方面分流了部分玉米的参与资金,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玉米价格的走势,造成短期波动,玉米的价格同宏观和行业也有所关联。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强调要促进生猪养殖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稳定的价格和合理的利润,不是打价格战、不是一味扩张、更不是低效率的重复劳动。

  饲料需求是玉米最主要的下游消费。高质量的养殖之路,对于玉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饲用需求总量上可能会有所降低,但是市场对于玉米质量等要求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同时伴随着利润好转,下游的压价意愿将有所减弱。整体看来,还是有利于玉米产业链的稳健发展的。反内卷前提下,各生产环节均获取合理利润,玉米价格跌破种植成本的情况也会得以避免。

  供需缺口是否会兑现?

  关于供需缺口,进口谷物的减少是切实有数据可支撑的。

  但是今年小麦进入替代的量比较可观,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价格上,小麦具明显替代优势,一定程度补足了缺口。

  至于缺口是否已经基本抹平,或足以撑到新粮上市,笔者认为还要看现货接下来的表现。

  目前盘面偏弱运行,但现货尚未松动,29日山东的价格小幅微涨。回到盘面上,主力合约走势纠结,01合约走势非常难看,在日线底背离的情况下再次探底,短期来看,需要降低预期,静观其变。

  在当前的基本面情况下,笔者不看空玉米行情,玉米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关系到无数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应该说,维持一个合理甚至有利润的价格,无论对种植户还是产业链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

  反内卷在工业品领域进行的轰轰烈烈,甚至连红枣都开始反内卷,然而玉米却还在卷价格,空头大资金确实非常没有格局,毫无节操可言。

  后续盘面无论怎么走,均需要现货的配合。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现货价格,另外,天气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可能会是行情发酵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