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西南丹县六寨镇的烟田,原本采收完毕的烟田里又焕发新生机:绿油油的水稻、饱满的玉米轮番登场,烟农们正忙着田间管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以前烟叶收完地就空着,现在种一季烟叶再种一季水稻,一亩地能多赚600多块,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六寨镇巴定社区烟农梁均祥的话,道出了烟后轮作带来的实实在在收益。
烟农正在种植烟后农作物。
为了增加烟农收入,近年来,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进一步深化粮烟产业融合,大力推广“烟叶+农作物”模式,以烟田为基础,鼓励烟农因地制宜选择烟后农作物,始终坚持“烟田即粮田、烟农即粮农、烟机即农机、烟技即农技”的理念,推动南丹、罗城两个烟区加快形成一批成熟稳定的粮烟双优产业带。
“烟叶连作容易出现土壤板结、病虫害加重的问题,导致烟叶产量和品质都受影响。”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科科长罗宝雄介绍。
烟农正在犁田。
长期以来,烟区普遍存在“重烟轻粮”或“连作障碍”问题,不仅制约烟叶可持续发展,也让土地资源难以高效利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和云南农业大学,深入调研南丹烟区和罗城烟区的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探索出了“烟叶+水稻”“烟叶+蔬菜”“烟叶+黄豆”等轮作模式,因地制宜引导烟农“一田两用、一年多收”。
“自从我参与烟后轮作后,烟叶的产量和质量都提升起来,今年烟叶上等烟比例更是比去年提高了6%。”六寨镇壮里村烟农吴芳洪看着自己一捆捆金灿灿的烟叶开心地说。
为确保轮作农作物“种得好”,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建立“专家+烟技员+烟农”三级服务体系,组建25支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都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
“以前种轮作农作物全凭经验,现在全程有烟技员指导,选品种、防病害都不用愁!”六寨镇银寨村烟农黄明勇指着田里的黄豆说。
为确保轮作农作物“卖得出”,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与超市、农贸市场进行沟通,积极搭建轮作农作物的产销对接桥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增值,进一步推动轮作产业规模化发展。
“现在完全不用担心烟后农作物的销路了,只要种得出,烟草公司就能帮我们卖得完,收入也更多了。”六寨镇甲棉村烟农黎敬祥高兴地说。
烟农利用无人机开展植保。
“我们通过‘合作社+单元基地+烟农’的模式,为烟农统一提供种子、技术、销售服务,现在已经带动全县100多户烟农参与烟后农作物轮作,并鼓励烟农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为烟农开辟了多元增收路径,不断提高烟农种烟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南丹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何明雄表示。
“烟后种植水稻政府部门还给每一亩100元的补贴,还有烟草公司帮我们找销路,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这是烟农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同时,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还开展田间课堂、线上培训等活动,年培训烟农超400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1000余份,让烟农掌握科学的种植技能,从“传统烟农”变身“新型职业烟农”。
目前,烟农通过参与烟后轮作,亩均收入达5000元,烟农满意度提升至99%。此外,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每年都投入资金完善烟区基础设施,修建机耕道、灌溉渠等,不断改善轮作生产条件,为烟农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下一步,河池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将持续推进烟田可持续经营,发挥烟区资源禀赋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服务体系,让烟后轮作成为烟农增收的“金钥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