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黔中大地硕果累累。在贵州省2025年“揭榜挂帅”创新型示范项目的推动下,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镇同心村玉米制种基地迎来振奋人心的丰收。9月13日,由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花溪区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该基地进行测产,确认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每平方米0.587公斤,相当于亩产391.5公斤,田间杂株率始终低于0.1%,总产量突破215.5吨,实现翻倍增长。
据了解,该玉米制种示范片面积约36万余平方米(550亩)。验收组开展实地测产,通过科学的多点取样、规范脱粒称重和严格的品种纯度检测,得出平均产量较去年大幅增长95%的结论。这一成果成为贵阳市玉米种业提质增效的突出标杆,其背后是“揭榜挂帅”机制引领的多级联动技术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由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牵头,整合市种子站、农推站、花溪区农推站、燕楼镇农技服务中心、花溪同心万乘农业专业合作社及贵州力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方力量,组建全周期技术服务团队。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种子发展服务站副站长李传浩介绍,团队重点推广三大核心技术:运用“积温差值法”动态调整父母本播期间隔,配套父本增施磷肥和智能行比调控,有效保障花期相遇;通过母本每平方米4.5株、父本0.9株的高效群体布局,结合无人机飞防、生物防控及精准营养管理,实现绿色高产;推行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菌肥等措施,持续修复地块生态,提升土壤综合地力。
在组织模式上,基地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联合生产方式,合作社与种业企业签订每公斤10元的保底收购协议。花溪同心万乘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雄进介绍,基地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14.5万元,较去年增收104.5万元。同时,基地常年雇佣12户共30余名村民,全年发放劳务费44万元,户均增收约1.47万元,真正实现了企业用工有保障、农民增收有渠道。
面向未来,合作社正积极推进制种基地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绿色化“六化”模式,计划引进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环境实时监控设备,通过对温度、墒情、肥药等要素的智能调控,进一步优化生产条件,走高质量制种发展道路。周雄进表示:“我们将打造‘超龙玉668’等高抗病品种的现代化制种基地,力争三年内平均单产提升至每平方米0.6公斤(亩产400公斤)以上,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优质种源支撑。”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廖晨鹭表示,该示范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与组织模式双轮驱动,不仅有效破解了花期不遇、杂株率高、效益低下等难题,更探索出“专家全程服务+新型主体运营+农户深度参与”的可复制推广路径,为贵州省山地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扎实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