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自治区级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示范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在2000亩核心示范田里,采用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经专家测算,预计单产将较周边区域平均水平高出5%以上,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当地玉米种植技术迈入精准化、高效化新阶段。

  密植调控破瓶颈 田间长势现生机

  盛夏时节,走进松山区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连片的玉米田郁郁葱葱,挺拔的禾苗随风摇曳,展现出蓬勃的生长活力。与普通农田不同,这里的玉米植株排列更为整齐紧凑,通过田间观察可见,每亩玉米株数已稳定达到6000株,远超周边传统种植的4000-4500株水平。

  7月17日,在松山区初头朗镇大酒缸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拍摄的密植玉米。

  密植可不是简单增加株数,这里面藏着大学问。示范区采用的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是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求,精准匹配水肥供应,实现 “按需供给”。在苗期控水促根、拔节期增肥促长、灌浆期调水保粒,每个环节都有科学数据支撑。

  技术人员介绍,通过播前深松深翻、秸秆还田改善土壤肥力,选用耐密抗倒优良品种作为基础,再配合全程精准管理,目前示范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已提升10%以上。按照生长态势预估,未来通过技术优化,每亩株数可逐步提升至8000-9000株,增产潜力巨大。

  技术集成创模式 破解难题促转型

  松山区作为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长期面临品种多杂、种植密度偏低、灌溉水源紧缺、肥料利用率低等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过去农民种地凭经验,品种选不对、水肥跟不上,忙活一年产量上不去,传统种植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为破解发展难题,松山区以示范区为载体,重点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创新集成 “五统四控三提两增” 技术模式。“五统” 实现生产标准化 —— 统一种植耐密优良品种,避免品种杂乱导致的生长不均;统一肥水管理,根据土壤检测数据制定施肥方案;统一病虫防控,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统一技术指导,组建专家团队全程跟踪服务;统一机械作业,确保种植深浅、行距一致。

  “四控” 聚焦绿色发展 —— 通过控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控药措施降低农药残留,控水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控膜行动推广可降解地膜。在此基础上实现 “三提两增”: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15%,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最终达成增产增效双重目标。

  示范引领带民富 技术推广惠万家

  “以前总担心种密了会减产,现在看示范区的玉米长得这么好,我也想试试。” 观摩示范区的农民看着自家与示范区的玉米长势差距,真切感受到技术的力量。松山区充分发挥示范区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的引领作用,通过田间学堂、现场观摩、手把手教学等方式,让农民直观感受技术成效。

  松山区组织技术人员包村包户,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从选种到收获全程指导。目前已培训技术骨干300余人次,带动周边5000余农户参与技术应用。农民王通过技术人员指导,灌溉次数减少,化肥用量降低 ,长势却明显好于往年。

  据统计,示范区通过技术推广,已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全覆盖,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密植玉米种植2 万余亩。初步测算,采用新技术的地块亩均增收可达150元以上,既提升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准施策谋长远 产业升级谱新篇

  松山区的实践是内蒙古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缩影。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禀赋,将玉米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市场引导,持续推动玉米种植从 “粗放管理” 向 “精准调控” 转变。

  下一步,松山区将继续扩大示范区规模,完善技术体系,计划用3 年时间实现密植高产技术全覆盖,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耐密品种培育和技术攻关,同时建设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降低农民种植成本。

  随着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的深入推广,松山区正逐步构建起 “技术先进、绿色高效、农民增收” 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这片黑土地上的玉米田,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