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南阳的智能养殖园区内,智能巡检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精度监测生猪体温,环境控制系统将室温波动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中央厨房系统根据基因数据自动调配个性化饲料——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出自一位"专注养猪三十余年"的农民企业家之手。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用"一根筋"式的专业主义,为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实践路径。
一、破茧成蝶:从养殖户到产业革命者
1992年,29岁的秦英林辞去公职,带着借来的2万元和22头仔猪开始创业。这个看似草率的决定背后,是他对养殖技术的执念:早在大学期间,当其他同学专注课本知识时,他已开始系统研究欧洲工业化养殖模式,用32本专业笔记积累起产业认知壁垒。
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时,秦英林展现出企业家的战略定力。在全行业陷入恐慌性扑杀的背景下,他推动研发"全空气过滤猪舍"——这种将空气三级过滤系统与正压通风结合的创新,不仅使牧原存活率高出行业50个百分点,更重塑了养殖业防疫标准。当同行仍在深山建场规避风险时,牧原已实现高速公路旁的生物安全防护。
二、技术极客的产业革命
秦英林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堪称偏执:耗资60亿元建设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用基因编辑技术将料肉比降至2.4:1;自主研发智能饲喂系统,使单头猪饲喂成本下降19%;部署8.5万套智能设备建立生产数据中台,实现养殖全流程数字化。这种"死磕"精神带来的回报显著:2024年,牧原养殖成本降至11.8元/公斤,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1%。
在2015年行业低谷期,多数企业收缩规模,秦英林却逆势推行"三防两改"工程(防疫、防臭、防污染,改进猪舍、改进设备)。这项当时被质疑"不务正业"的投入,使牧原在2021年猪价暴跌时依然保持19.6%的毛利率,验证了他的远见。
三、制造业思维重塑农业范式
秦英林将汽车工业理念引入养殖业:每栋六层立体猪舍如同精密运转的"汽车生产线",种猪繁育如同发动机研发,营养配比对标材料科学,环境控制精度向芯片厂房看齐。这种跨维度的产业融合思维,使牧原屠宰业务毛利率达到12.3%,高出传统屠宰企业5个百分点。
在管理层面,他建立起"技术创新委员会+23个专业研究院"的研发体系,将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1%,这一比例超过多数科技企业。通过2900万头/年的屠宰产能,牧原构建起从消费端到育种端的逆向数据传导机制,使生产计划精确度提升40%。
四、报国情怀与产业担当
面对"企业终极价值"之问,秦英林给出务实答案: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220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3.7万个;通过"5+扶贫模式"带动53万农户脱贫。在两会上,他提出的智能化养猪建议被写入行业五年规划,推动全行业死亡率下降3个百分点。
在央视"中国品质生活"晚会上,当秦英林展示出屠宰分割误差小于1.5克的牧原猪肉时,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展示,更是中国农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进化的缩影。正如他常说的:"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不是捕捉风口,而是创造抗周期的能力。"这种在猪舍里孕育出的现代化方法论,正在为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提供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