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玉米产量的途径众多,近年来,“玉米晚收10天能增产100斤”的说法,想必不少种植户都有所耳闻。
问题随之而来,这种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在实际种植中是否切实可行?还是毫无根据的传言?
在本篇内容中,小编将从多个角度为大家详细剖析。
玉米晚收增产有依据
玉米进入灌浆期后,籽粒便开始进行干物质累积,灌浆过程的优劣,对产量有着直接影响。
玉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生成干物质,其中大部分都输送至玉米籽粒中。有数据表明,玉米80%-90%的籽粒产量源自灌浆期间的光合产物积累。
这表明,玉米灌浆期的长短与灌浆强度,直接决定了玉米最终的产量。
简而言之,在适宜范围内,玉米灌浆期越长、灌浆强度越大,籽粒积累的干物质就越多,千粒重越重,产量也就越高。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每年都会发布建议,倡导农户适时晚收。当玉米适时晚收时,能够显著延长籽粒的灌浆时间。
例如,在正常气候环境下,玉米晚收10天,千粒重可增加10克。按照每亩种植4000株,每株结1个果穗,每个果穗平均有500粒玉米来计算,千粒重增加10克,每亩理论上可增产40斤左右。
若千粒重能增加20克,按照上述计算方法,每亩可增产80斤左右。若种植4500株,或者玉米果穗粒数超过500粒,玉米晚收10天,每亩多增产100斤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尤其是在一些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加上整个生育期管理得当,晚收10天增加100斤产量是有可能的。
玉米不要收获太晚,“适时”两字很重要
虽说玉米晚收能增产,但切勿收获过晚,否则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其一,容易导致倒伏。
玉米进入成熟期后,若随意晚收,长时间不收获,此时玉米茎秆的韧性会逐渐降低,支撑力减弱。
而玉米棒的重量主要依靠茎秆支撑,一旦遭遇大风、降雨等天气,玉米极易发生倒伏。
倒伏后的玉米,一方面会增加收获难度,提高收获成本;另一方面,玉米果穗接触地面,容易发霉、腐烂,影响产量和品质。
其二,玉米籽粒容易发霉发芽。
在玉米收获前的一段时间,多地降雨量相对较多。若过晚收获,遇到连续降雨天气,玉米籽粒含水量会升高,容易导致籽粒发霉。
此外,在温度适宜、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玉米籽粒还有可能提前发芽。
无论是发霉还是发芽,都会降低玉米的品质,严重时粮贩都不会收购,使其失去价值。
其三,营养或出现倒流。
玉米生长进入后期,植株开始衰老,叶片的光合作用逐渐减弱,制造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减少。
若收获过晚,玉米果穗内的营养物质有可能出现倒流现象,即籽粒中的部分营养物质会重新回流到植株的其他部位。
其结果是导致玉米籽粒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千粒重下降,产量和品质都不高。
如何确定玉米最佳“适时晚收”时间?
第一点,看外观。
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农而言,玉米到了该收获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外观特征。
从叶片来看,整株植株的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玉米果穗外面的苞叶也变为黄白色,苞叶变得松散,不再像未成熟时那样包裹紧密。
掰开苞叶观察籽粒,用手按压籽粒变硬,并且籽粒基部会形成黑色层,籽粒的乳线也会消失。此时,玉米就可以收获了。
第二点,参考种植时间和品种生育期。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有所不同,有些品种105天即可成熟,而有些则需要120天。
此外,不同地区(或农户)玉米种植时间有早有晚,相差可达10 - 15天左右。
因此,玉米收获时间需根据玉米的播种时间和该品种的生育期大致推算。
一般情况下,在正常播种且生长环境适宜时,可以在该品种生育期的基础上,适当延长10天左右进行收获。
例如,某个品种玉米生育期为105天,6月5日播种,理论上9月20日左右为收获期,若考虑到晚收增产,可在9月底左右收获。
第三,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定。
虽然玉米适时晚收能增产,但必须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
若在玉米生长后期,当地气温下降较快,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此时应适当提前收获,以免影响产量和品质。
反之,若当地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玉米灌浆和干物质积累,则可适当推迟收获时间,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综合上述内容,“玉米晚收10天能增产100斤”并非无稽之谈,在适宜条件下是可能实现的。
然而,也不能随意晚收,“适时”二字至关重要,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而定。
想问大家,你们当地都是何时收获玉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