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领域,关于夏玉米种植密度的讨论一直是热门话题,而每亩12600株的高密度种植更是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违背常理;也有人声称这是科学突破,能带来超高产量。那么,夏玉米每亩12600株,究竟是胡扯还是科学呢?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

  从玉米的生长特性来看,其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构成 ,穗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密度,但并非密度越大穗数就越多、产量就越高。当种植密度过大时,植株间对光照、水分、养分的竞争会异常激烈。光照方面,叶片相互遮挡,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减少,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水分和养分上,土壤中的资源无法满足如此多植株的需求,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空秆率上升、果穗变小、穗粒数减少,最终产量不升反降。例如在一些普通地力条件下,盲目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就会出现玉米植株细弱、病虫害加重的情况。

  在实际生产中,各地推荐的夏玉米种植密度有很大差异,但普遍远低于12600株/亩。以黄淮海地区为例,一般大田亩精量播种4500 - 4800粒,密植滴灌地块5000 - 5500粒,高产攻关田5500 - 6000粒。在山东,中大穗品种如沃玉3号、登海605适合4500株/亩左右的密度条件,耐密品种如My73在5500 - 6000株/亩下有较好结实特性 。北京市籽粒玉米一般每亩保苗4500 - 5000株,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高产田可适当增加密度至5500株/亩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现有的农业生产实践和技术指导中,12600株/亩的密度远远超出常规范围。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案例似乎在挑战这一认知。网上有视频展示了一块播种时间为3月30日的玉米地,大行距70cm,小行距40cm,株距10cm,部分一穴双株,经计算达到了每亩12600株。从视频中看,处于灌浆期的玉米叶片上冲无病虫害,果穗大小均匀,没有空棵和花粒现象,按照每个果穗产3两籽计算,预计亩产可达3600斤。但这只是个例,不能代表普遍情况,并且该案例未详细说明其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浇水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的管理措施。

  如果要实现夏玉米每亩12600株的种植并获得高产,需要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品种上,必须是经过特殊选育、具有超强耐密性的品种,其株型紧凑、叶片上冲,能最大程度减少植株间的相互遮挡,提高光合效率,同时具备强大的根系,以便在有限的土壤空间中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土壤肥力要极高,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多种养分,且保水保肥能力强;在田间管理上,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都要做到精准科学。例如,在灌溉方面,要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特点,精确控制水分供应;施肥时,不仅要保证肥料的充足供应,还要注意肥料的种类搭配和施肥时期,以满足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病虫害防治要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发现、精准治疗,避免病虫害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迅速蔓延。

  综上所述,夏玉米每亩12600株在目前的常规种植条件下,无疑是脱离实际的,近乎“胡扯”。但从科学理论和未来农业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能在品种选育、土壤改良和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满足其苛刻的生长要求,也并非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不过这还需要科研人员和农业工作者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广大普通农户而言,在选择种植密度时,还是应该参考当地的农业技术指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密度,以确保玉米的稳产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