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氨基酸模式最早由Howard(1958)提出,当时被称为“完全蛋白质”其实质内容是当日粮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与动物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相吻合时,日粮蛋白质才能最大限度地被动物利用。后来很多学者进一步研究评价了理想氨基酸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必需氨基酸有10种,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全面考虑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平衡性,难度较大,也不太现实,特别是饲料企业,既要考虑配方的成本压力,又要考虑配方的性价比,导致饲料配方师做配方时,在考虑理想氨基酸模式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时,为了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外源添加一种或几种合成氨基酸,但产品的氨基酸平衡系数并不知道。因此,笔者提出,利用原料氨基酸组成模式与不同品种、不同阶段动物的理想氨某酸模式的相关系数来配制日粮,这样就可以知道配方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与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相关系数是多少,从而有利于配方的调整。

  1 主要原料的氨基酸模式及其与动物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相关系数

  1.1 主要原料的氨基酸模式

  主要原料的氨基酸含量以谯仕彦等[1]主译的《饲料成分与营养价值表》一书为参考依据,然后以赖氨酸100为基础计算而得(见表1)。例如,玉米中含赖氨酸2.4g/kg,蛋氨酸1.7g/kg,那么,那么当赖氨酸为100时,则蛋氨酸为100x1.7/2.4=70.8,按四舍五入取整数为71,同样方法算出其它氨基酸。

  1.2 猪和肉鸡的理想氨基酸模式及其与原料氨基酸模式的相关性

  邓敦等[2]详细综述了猪不同生长阶段的理想氨基酸模式(见表2);徐运杰[3]总结了肉鸡的理想氨基酸模式(见表3)。本文以他们的结论为基础,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了主要饲料原料的氨基酸模式与猪和肉鸡的理想氨基模式之间的相关性(见表4)。



  从表4可知,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模式与肉鸡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平均只有0.26。除玉米蛋白粉外,其余17种原料氨基酸模式与肉鸡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相关系数较好,在0.62~0.97之间,且小鸡、中鸡和大鸡之间差异不大。与肉鸡相比,18种原料的氨基酸组成模式与猪理想氨基酸组成模式的相关性较差,由大到小依次是:0~15kg阶段的相关系数>15~30kg阶段的相关系数=30~60阶段的相关系数>60~100kg阶段的相关系数,其中相关性最好的是国产优质鱼粉,相关系数在0.83~0.87之间,而最差的是油糠、棉粕和棕榈粕,相关系数在00.2~0.58之间。为什么18种原料的氨基酸组成模式与肉鸡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相关性比猪的更理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猪理想氨基酸模式所列必需氨基酸种类更多的缘故,由此可以推测,前者的相关系数应比后者的应更准确。

  2 相关系数在配方中的应用

  在做配方时,如果考虑每一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性,会加大工作量和难度,且看不出一个配方的氨基酸平衡性的好坏。如果将相关系数看成是一个营养素,在配方中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很容易体现出配方中氨基酸的平衡程度,因为相关系数会随着相关原料配比的增减而不断变化。如果各种原料的相关系数之和越接近1,那么说明配方中氨基酸的平衡性越好,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利用率越高。例如,一个15~30kg猪料配方的组成为玉米60%,国产DDGS4%,豆粕20%,三粉4%,油糠6%,另外是多矿、多维、沸石粉、防霉剂等共占6%。从表4可知这个配方的主要原料的氨基酸相关性之和是(60x0.58+4x0.57+20x0.7+4x0.59+6x0.48)÷100=0.56。额外需要添加什么必需氨基酸或条件性必需氨酸,就需要根据配方原料组成的特点、动物品种和生理特点来确定。

  3 存在的问题

  从表 4中的数据可知,以原料总氨基酸组成模式与动物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相关系数为依据进行配方调整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猪为例,对于不同阶段的猪来说,菜粕中氨基酸组成模式与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相关性比豆粕的更好,也就是说猪日粮中菜粕的配比大时,其氨基酸平衡性和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应更好,这与实际生产相矛盾。如果以各种原料的可消化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基础进行相关性分析是否更准确,有待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证实。另外,原料的氨基酸相关性是否具有可加性,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