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推出九方面23项政策举措,旨在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农产品消费潜力,引领农产品供需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措施不仅关系亿万农民增收与城乡居民“菜篮子”升级,更为夯实内需基础带来利好。
农产品消费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消费对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从需求侧看,近年来,我国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需要更好满足居民对吃得新鲜、吃得健康、吃得安全的需求。品质化、个性化、重品牌、重功能,成为当前农产品消费的重要特点。从供给侧看,消费端升级正倒逼生产端提质增效,有效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进程。
当前,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总体稳定,却也面临一些挑战。我国居民喜食鲜肉、鲜果、鲜菜,每年仅生鲜农产品消费规模就达10亿吨,但跨区域、长距离运输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产销衔接不够顺畅,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城乡应急保供能力。部分农产品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如稻谷产大于需,而优质稻谷供给不足,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量少价高”等,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不足,农产品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有待提升。破解这些难点问题,关键在于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品质升级,通过销售模式创新推动市场扩容。
加强农产品供给侧调节,满足各类食物需求。持续增强口粮、玉米、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通过提高“三品一标”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分级,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与消费者共赢。
强化农产品需求侧管理,形成合理消费结构。在努力增加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节粮减损,坚决抵制过度消费、餐饮浪费,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适应人口结构和饮食结构变化等趋势,加快普及科学营养知识,引导全国居民形成更加健康科学的膳食结构。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契合生产消费趋势变化,改善粮食、生鲜、蔬果等流通、储存条件,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减少流通损耗。推动全国冷库资源优化布局,使冷库分布与农产品主产区、消费中心更好匹配,加强基层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结合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适度新建一定规模的流通型冷藏库和具有简单预包装功能的加工型冷库。
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挖掘网络消费潜力。利用大数据分析线上消费偏好,针对性开发适宜线上销售的小包装、易储存、标准化农产品,精准推送农产品信息,配套定制冷链快递、次日达服务等物流方案。推动电商平台与产地合作社、龙头农产品企业直连,实现“田间到餐桌”高效对接,通过批量采购降低终端价格,提升线上消费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