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收盘下跌,基准期约收低2.3%,从16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处回落,因为有迹象表明,中国从美国购买的商品数量有限,这抑制了人们对两国贸易休战后新需求的乐观情绪。

  截至收盘,大豆期货下跌13美分到28美分不等,其中11月期约下跌28美分,报收1091.75美分/蒲式耳;1月期约下跌26.75美分,报收1107.50美分/蒲式耳;3月期约下跌24.50美分,报收1117.50美分/蒲式耳。

  成交最活跃的1月期约交易区间在1103.50美分到1133.25美分。

  受中国暂停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的消息提振,周三大豆期货价格上涨,但美国大豆仍需缴纳13%的关税。

  周四,市场仍在等待大豆采购的最终确认。分析师表示,中国的采购行动进展缓慢,而且中国尚未确认是否会在年底前进行大宗采购。

  周四在上海举行的大豆采购签约仪式缺乏任何细节,加剧了市场对大豆需求的谨慎情绪。

  分析师指出,中国买家可能仍然担心从美国购买大豆可能会影响压榨利润和豆粕供应。目前即使不考虑10%的关税,2025年12月和2026年1月交货的美国大豆FOB报价仍略高于巴西大豆报价。就2026年2月交货的大豆而言(届时巴西大豆收割将全面展开),巴西大豆报价比美国报价低近1美元/蒲式耳。

  交易商也开始关注美国农业部即将于下周发布的11月份供需报告。此前,由于美国政府持续停摆,该机构取消发布10月份供需报告。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ANEC)周四表示,由于产量创纪录且中国需求强劲,巴西11月份的大豆出口量可能达到377.2万吨,比去年11月份的233.9万吨提高61.3%。

  花旗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将恢复大量购买美国大豆,这可能会在未来三个月内将大豆价格推高至每蒲式耳11.50美元,并在未来12个月内推高至每蒲式耳12.50美元。新的生物燃料政策预计也将有助于支撑大豆价格。

  周四,基准期约的成交量估计为194,635手,上个交易日为151,744手。空盘量为384,338手,上个交易日为374,679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