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由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指导、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承办的第三届农作物转化体性状对比试验现场观摩活动(湖北)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汉川基地举办。本活动首次落地南方生态区,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决策部署,推动优秀转化体的筛选、挖掘与产业化应用,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来自全国育种企业、科研教学机构的150余位代表现场观摩了参试作物的田间表现,围绕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开展了交流研讨。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检定处处长陈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与人才处一级调研员柯枫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王新发等领导出席活动。
本次田间观摩活动共征集了42份生物育种材料参试,包括玉米、大豆、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试验内容涵盖靶标害虫抗性、目标除草剂耐受性以及改良农艺性状等。在现场可以观察到转基因抗虫玉米和大豆对棉铃虫、玉米螟、粘虫等常见害虫的良好抗性,其叶片完好无损,而对照品种则虫孔密布、植株生长迟缓。此外,本次活动还涌现出一批株型改良的玉米、大豆和水稻,展现出高产、耐密植、宜机收等优势,有助于实现规模化种植和节本增效,为粮食增产提供新的选择。
柯枫英调研员说:“此次活动共同亲眼见证了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图景,无论是大豆的除草剂耐受性,还是玉米的抗虫性状,都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王新发副所长表示,油料所将继续发挥在油料生物技术研究与安全评价领域的特色优势和引领作用,全力以赴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助力种业振兴行动。
特邀专家天津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王永所长表示,该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参试种类和数量有了很大提升,基因编辑转化体越来越多。此次活动畅通了性状研发单位、育种企业和检测机构之间的合作渠道,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本次湖北汉川农作物转化体性状对比试验涵盖农作物种类丰富、性状类型多样,充分展现了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潜力。通过田间现场观摩,研发单位直观展示了优良转化体的突出特性,并与育种企业进行精准需求对接。观摩活动结束后举行了研发单位和育种企业的合作签约仪式,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研发单位,与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育种企业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有效推动了优秀转化体的产业化应用。
陈红处长在讲话中表示,生物育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芯片工程”,是抢占全球种业制高点的“战略必争”。本次活动是今年全国(吉林、四川、河南、湖北)四场观摩活动之一,通过以“田间为考场、性状为考题、实效为答案”,搭建了“晒成果、验实效、促合作”的高效平台,让真正有竞争力的转化体“脱颖而出”,让产业链上的“断点”加速“连通”,为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种业振兴注入了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