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粮蜡熟期,连续几场好雨,让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蒲汪镇马家拐头村220余亩连片田里的玉米更显青翠,着实令人精神振奋。

  “今年旱情虽紧,但我们的玉米没受太大影响。这多亏我们使用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这滴灌不仅解了旱情之急,更省工省力,成本也划算得很。”拐头前村党支部书记程光耀正介绍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效果,语气中流露出满满的信心。

  “去年我们合作社的20亩地试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一季小麦产量达到每亩600公斤,实现了产量翻番。今年,我们合作社220余亩耕地全域应用了该技术。”程光耀说道。

  这不仅是产量的跃升,更是技术力量的生动注脚。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产业振兴,关键靠科技。

  “今年,我们借助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在全县遴选了63个规模主体,指导落实水肥一体化技术,项目面积达0.56万亩,还辐射带动了众多周边农户安装水肥一体化,在应对今年的旱情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沂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磊介绍道。

  据了解,沂南县在湖头镇前水由、张庄镇留田村打造了0.24万亩玉米等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片,形成“良种+智能农机+生态防控”的绿色高效生产模式,通过打造全县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充分挖掘小麦、玉米单产潜力,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可复制样板,带动全县粮食产量大面积单产提升。

  围绕“保安全、稳生产、促增收”核心目标,沂南县着力聚焦玉米等关键作物,强化技术指导,落实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党组织引领创办合作社规模化种植,从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等多维度发力,环环相扣、时时抓紧、处处抓实秋粮田间管理,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每一个生长环节,千方百计把管理抓上去、把措施落下去、把丰收抢出来,推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在最前线,农技人员的身影就是定心丸。沂南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由骨干技术力量组成的4个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组,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督导,实地“把脉”作物长势,现场指导农户科学调整灌溉、施肥策略,强化病虫害精准防控,全方位提升作物自身的“健康体质”。

  “我们盯紧盯准玉米锈病等各类重大病虫害,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落实落细关键防控措施,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开展好飞防服务,落实秋粮‘一喷多促’,坚决遏制病虫害大面积成灾。”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保护站站长曹婷婷介绍了病虫害防控保障秋粮稳产的经验做法。

  据介绍,今年沂南县创新“产业研究所+科技小院+田间学校”联动方式,建立了“农业专家—产业头雁—骨干农户—一般农户”农业科技供给辐射链条,把各类人才有效组织起来,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应用效果。

  在湖头镇前水由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百亩玉米示范田的地头上,已经上了近百次“田间课堂”。在这里,沂南县农技专家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讲授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不同时节作物田间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手把手向农户推广“小水勤灌”“苗带灌溉”“隔沟浇水”等易于操作的节水灌溉“巧办法”,精准指导农户避开午间高温时段进行施肥、喷药作业,有效防止因高温灼伤叶片或药害造成的“二次伤害”,最大限度保住产量潜力,更有产业头雁、骨干农户分享自己的田间管理“土经验”。

  “目前我们打造了6个产业科技小院、田间学校,选育了30个产业鸿雁,培育了100个产业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630人次,培训种植主体达1300人次,秋粮病虫害防控面积48万亩次。我们的策略很明确:一是挖潜,二是精管。目标只有一个:全力以赴,力保秋粮颗粒归仓!”沂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伟道出了保障秋粮稳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