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落实“五大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部署,从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三个方面发力,通过五个“提升”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走深走实,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内蒙古聚焦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核心任务,以五个“提升”全面筑牢发展基础。

  在提升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上,着力抓好“一块田、两块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83万亩,推动“巴掌田”“陡坡地”向“整片田”转变,力争到2032年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推进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开发,出台政策支持设施农牧产业,目前设施农业总面积达261.8万亩,设施畜牧业养殖比重达74%,舍饲棚圈面积达1.75亿平方米。

  提升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方面,“粮”“肉”“奶”三箭齐发。粮食生产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创建49个整建制增粮示范旗县,建设 1000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辐射带动吨粮田面积约1000万亩;针对受灾地区出台12条防灾减灾措施,全力保稳产、促增收。“肉”类生产在稳定7500万吨饲草供应基础上,推进肉牛肉羊育肥,截至目前,已出栏育肥牛89万头、育肥羊1684万只。“奶”业发展落实原有33条政策及9条新增政策,支持8个旗县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破解企业和养殖场户实际难题。

  提升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效益上,积极招引外来企业,定向引进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落户内蒙古,带动农牧全产业链发展。制定印发《2025年培育壮大农副食品加工业重点任务清单》、落实“精深加工9条”政策措施,将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作为自治区10大产业集群之一重点推进。既抓“大宗”,推进粮肉乳、预制菜的精深加工;也抓“副产品”,对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皮毛骨血“吃干榨净”,打造羊皮食品化、羊杂等爆品;坚持市场化运营,创建内蒙古牛羊肉交易中心,3月28日开市以来,入驻牛羊肉企业44家,完成线上交易72笔、8101.88万元。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上,种业方面,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在“育”和“繁”环节,建立联合攻关和科企合作机制,推进实施12个“育种联合攻关”项目。用好60个“看禾选种”和102个“科技小院”平台,推动优良品种进场入户;平台方面,支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编制《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年)》,启动实施10大科技示范园建设;农机方面,推广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农用无人机、5种柠条平茬机械、29种沙障铺设机械,提升全区农作物机械化率和畜牧机械化率水平。

  提升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方面,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开工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9万亩、改造提升167.2万亩。在黄灌区,推广直滤滴灌等技术15万亩。在地下水超采区,推进管灌改滴灌150万亩。在旱作区,新建集雨设施灌溉面积10万亩,节水高效农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落实自治区农膜污染防治条例,实施畜禽粪污整县利用推进项目,推广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2.5%。将全区两万多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涉农涉牧乡镇均配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村级协管员覆盖率100%,主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9.8%。

  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结出丰硕成果,呈现“后劲更足、发展更稳、动力更强”的良好态势。

  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后劲更足。上半年,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达到108.8万吨,同比增长6.5%。其中,牛肉、羊肉、猪肉产量分别增长9.7%、3.8%和4.9%。牛奶产量达到293万吨,同比增长3.6%,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完成招商引资72亿元、农牧领域重大项目投资262.8亿元,高于全国40.7个百分点。组织全区两万余人参与实施高标准农田以工代赈项目,发放劳务报酬5.8亿元。统筹资金12.85亿元,带动广大农牧民利用庭院发展特色产业。上半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36元,增速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重要农畜产品供给保障充实,发展更稳。“粮仓”更加丰盈,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从2022年的780.1亿斤增至820.1亿斤,稳居全国第6位,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为“中国碗”装更多“内蒙古粮”。“肉库”更加充实,肉类总产量从2022年的277.8万吨增至2024年的300.8万吨,羊肉、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一,每年向区外调出肉类150万吨以上。“奶罐”端得更稳,全区牛奶产量由2022年的733.8万吨增至2024年的776.7万吨,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461.9万吨,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动力更强。农牧业科技发展取得突破,遴选实施11个农牧业科技“突围”工程点位项目,助力国家乳创中心取得乳铁蛋白高效分离制备技术、β-酪蛋白绿色膜分离技术2项代表性科研成果。建成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6家、制种大县和良种繁育基地9个,南繁基地扩大到1544亩。“华蒙肉羊”获评中国农业重大科技新成果。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速推进,培育3个千亿级、11个百亿级产业,农牧业7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69家,累计建设国家级产业集群10个、产业园13个、产业强镇70个。建成4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2个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新增产地仓储库容42万吨。农牧业经营活力持续释放,稳妥推进二轮延包试点,开展14个整旗县试点。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500万亩,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覆盖率达到70%以上。生态农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成高效节水灌溉4851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8亿立方米。地膜、秸秆回收利用率分别达87.5%、91.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