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象征性利多新疆棉

  新疆棉禁令之后,新疆棉与欧美市场的脱钩已成为现实。欧美品牌企业的 “自愿性抵制”

  形成长期压制。阿迪、耐克等国际品牌仍要求供应链禁用新疆棉,这种市场歧视性条款使得新疆棉即便在关税调整后仍难以真正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同时,欧美政府通过非关税手段(如 BCI 认证体系)继续限制新疆棉进入国际供应链。尽管部分新疆棉可能通过越南等第三方国家转口至美国,但这种间接出口规模非常有限,难以改变整体脱钩局面。

  近年来新疆棉消费高度依赖内销市场,更多受内需政策力度影响。因此中美瑞士谈判对于新疆棉的影响更多是象征性的。2024/25 年度新疆棉产量预计达 640 万吨左右,新疆本地已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产业集群,新疆棉的就地转化率增长显著。从需求结构看,国内纺织企业使用新疆棉的比例长期稳定在 85%以上。因此,内需政策高度影响新疆棉消费。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中美关税谈判进展对于内需政策力度和节奏或产生较大影响,从该层面上来说,中美谈判也将间接影响新疆棉消费。

  2 实质性利多美棉,但效果有限

  根据中美联合声明,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调整了 4 月以后加征的“对等关税”税率,其中,取消了 91%的报复性关税,34%的对等关税中,保留了 10%的基准关税,暂停 90 天实施24%,叠加 2 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 20%关税,目前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累计加征关税税率为 30%,90 天暂缓期结束后,累计加征关税税率可能升至 54%。我国也对自美进口商品调整了 4 月以后实施的反制措施,其中,取消了 91%得报复性关税,在反制的34%对等关税中保留了 10%的基准关税, 24%暂缓 90 天。叠加 3 月中国对进口美棉加征 15%的关税,本轮中国对美棉累计加征关税税率为 25%,90 天暂缓期结束后,累计加征关税税率可能升至 49%。总体来看,当前关税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加征前,我国本土对美直接出口仍将受到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