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正在度过10年来最漫长“寒冬”。
终端需求弱复苏下,本轮奶价下行周期已持续超过三年,尚未迎来触底反弹。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第一周,国内主产区生鲜乳平均收购价跌至3.12元/公斤,同比下跌14%。
乳业近10年来最漫长“寒冬”
天润乳业(600419.SH)预计2024年净利润0.35亿-0.5亿元,同比跌64.8%至75.36%。公司报告期内加大了对低产奶牛及公牛的处置力度,并根据会计准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生物资产减值准备。麦趣尔、皇氏集团2024年则处于亏损状态。两大巨头业绩亦受到挑战。伊利、蒙牛年营收规模来到千亿上下后,不可避免迎来增速放缓。伊利股份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8.61%,净利润同比增长15.9%。但考虑到原奶成本下降的影响,该利润增速或难以持续。蒙牛乳业面临的局势相对更严峻,2024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均同比分别下滑12.6%、19%。
漫长的周期
乳业当下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导致的供给过剩。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同比分别为7.9%、-6.5%、-2.4%。2024年1-3季度,乳制品零售市场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减少1.8%,其中白奶(常温牛奶、低温鲜奶)产品销售同比同比下滑3.5%。华创证券认为,疫情阶段乳品消费实现脉冲式渗透,部分透支后期增长,而中国乳品单价相较于购买力本就偏高,经济走弱后预期对消费亦产生一定影响。
相比灵活调整价格策略的零售终端,上游牧场在应对需求变化时有一定滞后性。2020-2022年间,国内原奶价格尚处在高位,行业曾涌现大型牧场集中建设浪潮。据行业统计,2020-2022年中国新建或计划新建项目562个,设计存栏量377万头以上,其中69.5%为万头以上牧场。
历经两年建设周期后,行业储备产能逐步释放。近年新增的大型牧场,生产效率及管理能力上有所增强。大型规模化牧场抗风险能力强、成本敏感度低,淘汰产能速度比中小养殖户更慢。正因此,相较前两次奶价下跌,本轮周期调整时间更长、幅度更大。Wind数据显示,国内主产区生鲜乳平均收购价自2021年9月步入下行通道,至今已持续近40个月,奶价较阶段高点跌近30%。
供需持续错配下,原奶收购价正在跌破牧场成本线。
澳亚集团、优然牧业、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头部奶牛养殖企业,2024年上半年分别亏损6.36亿元、3.31亿元、2.07亿元、1.44亿元。随着上游产能逐渐去化,市场普遍预测行业将于2025年达到供需平衡。不过也有研究提示了需求端的不确定因素。申万宏源认为,悲观情景下,假设若2025年需求端同比维持低单位数下降(-2%),而进口量由于进口替代,假设维持双位数下降(-10%),那么2025年的牛奶产量还需同比下降7%才能实现供需平衡。
勒紧腰带
由于终端销售不畅,2022年以来龙头买赠促销力度加大。尽管身处奶价下行周期,但乳企并未享受到太多成本红利。较低的成本反而吸引了诸多零售商布局自有品牌,乳企降级为渠道的代工商,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竞争。商务部数据显示,牛奶、酸奶终端零售价自2023年初以来分别下滑5.2%、4.5%。
被动卷入价格战的区域乳企,陷入营收利润双降的境地。
2024年前三季度,A股19家上市乳企中仅有2家实现营收、利润的同步增长,并有4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个过程中,头部企业还额外承担了原奶喷粉的压力。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的调研显示,2024年4-5月,龙头乳企平均每天喷粉的生鲜乳达到2万吨,约占收奶量25%。蒙牛曾在2024年中报表示,期内净利润同比下跌主要受原料粉减值和联营公司亏损影响。目前,乳业巨头的营收基本盘仍由液奶板块贡献。
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常温白奶渗透见顶的背景下,液奶过去几年的增长主要由低温奶和高端酸奶贡献。常温奶2023年开始增速有所回调,其中高端酸奶受价格战冲击严重。
增长焦虑未减,行业仍在试探未来的方向。
来源:信风Trade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