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性。新年度我国棉花面临供应压力高峰,郑棉反弹上方承压,震荡运行为主。近期市场关注重心仍更多在于新棉,新年度新棉丰产已经是市场共识,在新棉正式上市之前,市场上对创下10年来新高的新棉产量与下游需求能否匹配有阶段性担忧。随着新棉上市,数据显示即使新年度新棉总量高、上市时间较往年提前,但是新棉的交售进度依旧快于往年同期水平,表明棉农惜售情绪较弱,轧花厂也在按需采购为主,部分地区仍有加价抢花现象。

  全球棉花供需情况:中性。根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全球供需预测,2025/26年度美国棉花产量环比微增,出口量、消费量、进口量和期末库存均无变化。全球棉花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调增期初库存和期末库存调减。

  港口库存:偏空。今年配额所剩不多,进口棉到港量继续下降,库里多为美金结算货源。据Mysteel调研显示,截至9月25日,进口棉主要港口库存27.72万吨,周环比降3.08%,降至逾两年最低。其中,山东地区青岛、济南港口及周边仓21.4万吨,周环比下降4.04%,同比库存降45.41%;江苏地区张家港港口及周边仓库进口棉库存约3.42万吨,其他港口库存约2.9万吨。

  下游产业链:偏空。国庆之后,国内棉花下游基本面好转的情况有所停滞,纺企新增大单稀少,大部分是短期的小单,内地纺企开机率较国庆前一周环比上升但还是同比下降,开机率较上周上调了0.2%,棉花市场出现了旺季不旺的特征。

  进口量:中性。中国2025年9月棉花进口量为95369.47吨,环比上升31.16%,实现连续三个月增加,同比减少18.67%,依旧处于近些年来同期较低水平。

  进口棉价差:中性。目前内外棉价差走缩。

  一、行情回顾

  最近一周,郑棉主力01合约连续反弹多个交易日,但13600元的关口压力明显,且BIAS指标出现了短期顶背离现象。

  二、全球棉花供需格局分析

  2.1  巴西棉花10月份出口再度提速

  巴西对外贸易秘书处(Secex)公布的出口数据显示,巴西10月前三周出口棉花17.72万吨,日均出口量为1.36万吨,较上年10月全月的日均出口量1.28万吨增长约7%(上年10月全月出口量为28.09万吨)。继9月份出口同比增长5%后,巴西棉花出口持续提速。

  2.2 美棉产区受干旱面积保持持平

  美国农业部(USDA)下属的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OCE)当地时间周四根据当日发布的美国旱情监测图整理的美国农业旱情文件显示,截至10月21日当周,大约62%的美国棉花产区受到干旱影响,与前一周持平。

  三、国内棉花供需格局分析

  3.1 我国9月棉花进口延续回升

  受滑准税配额下达及中美关税缓冲期延长提振,企业信心有所恢复,配额使用加快,9月棉花进口延续回升势头。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5年9月棉花进口量为95369.47吨,环比上升31.16%,实现连续三个月增加,同比减少18.67%,依旧处于近些年来同期较低水平。1-9月累计进口棉花68万吨,同比减少69.8%,降幅继续收窄。

  3.2 纺企纱线库存刷新超过4个月低点,开机率处于偏低水平

  节前发运效率提升带动库存消化,加之纺企降低开机率减少了新货补充,节后成品纱线库存回落。新疆大型厂成品纱库存约35天,内地企业库存周期较短,维持在10-15天。据Mysteel农产品数据监测,截至10月16日,主要地区纺企纱线库存为29.8天,环比下降1%,刷新逾4个月低点,但仍处于同期高位。

  国庆节后放假纺企恢复开机,但下游需求不温不火,纺企新增大单稀少,多以短期零星订单为主,内地开机5-6成,新疆地区开机维持在9成左右。据Mysteel农产品数据监测,截至10月16日,主流地区纺企开机负荷在65.6%,较上周上调0.20%。

  3.3  新棉集中上市,商业库存继续攀升

  疆内采收进度快于去年,轧花厂皮棉加工量持续增加;市场保持刚需补货为主,下游棉纱市场表现一般,企业备货积极性不高。随着新棉集中上市,全国商业库存继续呈现增长态势。据Mysteel调研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7日棉花商业总库存143.34万吨,环比上周增加27.80万吨,增幅为24.06%。其中,新疆地区商品棉94.44万吨,周环比增加29.74万吨,增幅为45.97%。内地地区商品棉17.02万吨,周环比减少2.75万吨,降幅为13.91%。

  四、后市展望

  新年度我国棉花面临供应压力高峰,郑棉反弹上方承压,震荡运行为主。近期市场关注重心仍更多在于新棉,新年度新棉丰产已经是市场共识,在新棉正式上市之前,市场上对创下10年来新高的新棉产量与下游需求能否匹配有阶段性担忧。随着新棉上市,数据显示即使新年度新棉总量高、上市时间较往年提前,但是新棉的交售进度依旧快于往年同期水平,表明棉农惜售情绪较弱,轧花厂也在按需采购为主,部分地区仍有加价抢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