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三十一次年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以《中国奶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为题,全面剖析了当前国内奶业的困境与出路。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原奶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奶价与成本出现历史性倒挂,行业亏损面高达90%。与此同时,规模化牧场数量从2022年的4600家锐减至2024年的3600家,三年减少1000家,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
全球奶业格局:
中国奶价跌至国际低位,进口依赖仍存
李胜利表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也是最大的牛肉进口国。2024年,中国进口牛肉超过300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0%,主要依赖南美市场。由于进口牛肉价格低廉,国内肉牛行业一度低迷,但在政策保护下,今年春节后市场有所回暖。相比之下,奶业仍处于艰难阶段。
国际奶业方面,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主要奶业出口国近五年出口量基本没有增加,而中国在2019—2022年间原奶年均增长200万吨,五年累计增长1000万吨,增速达7.4%。然而,国内消费疲软叠加供给激增,导致原奶严重过剩。
目前,中国奶价已低于全球最低的新西兰,而欧盟、美国、新西兰等地的奶价均高于中国。国际乳制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大包奶粉拍卖价达4332美元/吨(约人民币3.9元/公斤),黄油价格更是飙升至7821美元/吨。
从世界奶业发展来看,原奶价格除了中国以外都在上升,但养殖成本都在下降。“我们的养殖成本最近也在下降,因为大豆、玉米、饲料价格下降。如果成本上涨,那养殖端的压力更大。”李胜利表示。
国内奶业困境:
奶价暴跌、成本高企,行业亏损面扩大
近年来,持续下跌的奶价,让奶牛养殖行业发展步履维艰。李胜利在报告中提到,2020年,中国原奶价格曾达4.33元/公斤,养殖户利润可观。然而,2022年下半年起,奶价持续下跌,目前降至3.07元/公斤,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养殖成本虽因饲料价格下降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3.28—3.4元/公斤,导致行业亏损面超过90%。
在中国奶业深度调整期,奶牛单产提升与牧场规模化进程加速,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李胜利表示,从国内奶牛的养殖规模结构来看,2000头以下牧场占比从2019年的48%降至2023年的27%,而5000头以上超大规模牧场同期占比从27%跃升至48%。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万头牧场数量最多的国家。
从牧场规模化比率来看,从2012年的不足37%飙升至当前的79%;从单产水平来看,12年间从5.5吨/年大幅提升至9.9吨/年,当前大幅提升的单产水平已超越欧盟,逐步接近美国标准。
从产能调整与市场供需变化来看,2019至2023年间,我国奶业经历显著波动。2019年产量同比增加1000万吨,但2023年受市场调节影响减产100万吨。按单产10吨/头计算,年度奶牛存栏减少约10万头,“这些过剩的产能及时处理掉,我认为是很正确的。”李胜利表示。
进口格局生变:
种牛引种波动,乳制品进口触底回升
在李胜利看来,中国进口种用牛数量是奶业发展的晴雨表。
2013—2014年曾出现奶牛进口高峰,但2015—2017年行业低迷导致进口量下滑,2017年仅进口7.9万头。随着2019年奶业复苏,从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恢复引种,2021—2022年进口量激增至70万头,而这些奶牛的陆续投产,也导致很多大型乳品企业面临奶源压力。2023—2024年因国内产能调控,进口奶牛需求受到大幅影响。
此外,乳制品进口方面呈现结构性变化。2022—2024年进口乳品持续下降,2024年全年进口各类乳制品261.6万吨(同比-9%),折算液态奶当量1588万吨,3年累计减少660万吨,平均每年下降233万吨,相当于每天给国内奶源腾出6100吨的增量。
婴配粉2024年进口20.9万吨(同比-6.4%),“1—3月大包粉进口微增0.2%,3月单月进口6.9万吨(同比+17.6%),这样的情况也让相关部门高度关注。”李胜利表示。除了大包粉进口量上涨之外,奶油类进口4.69万吨(同比+52.1%);奶酪、婴配粉、乳清粉(18.61万吨,同比+38.1%)均呈增长态势,“今年乳制品进口量,我们认为不可能像前两年大幅度下降,今年略有增加,因为第一季度包括4月份的进口量都在大幅增加。”
出口方面来看,我国一直是乳制品的净进口国,出口量微乎其微,但受奶源过剩和大量喷粉的影响,2024年大包粉出口有较快增加,“2024年我国出口大包粉2.27万吨,同比增加64.1%;平均价格为3005美元/吨,同比下降20.7%;2025年1—2月出口大包粉7636吨,同比增加387.2%,平均价格为2642美元/吨。同比下降34.4%。”
消费萎缩与产能过剩:
双重压力下的行业阵痛
乳制品消费持续下滑是当前奶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2022—2023年,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3%和2.4%,2025年1—4月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3.1%。尼尔森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降6.2%,春节销售疲软尤为罕见。
与此同时,原奶过剩导致喷粉量激增。2023年2月,全国日均喷粉量达1.08万吨,占收奶量的17%;2024年高峰期更是达到2万吨/天,占比25%。2025年4月,喷粉量仍维持在1.3万吨/天,5月中旬回落至5000—6000吨,预计7—9月热应激将减少6000吨/天的产量,9—10月份原奶供应实现平衡,2025年下半年的情况将好于上半年。
另一个长期挑战是人口结构变化。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数仅610万对,较2023年减少100多万对。新生儿数量从2017年的1700万降至2024年的不足900万,七年降幅达45%,对乳品消费市场构成严峻考验。
此外,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出现阶段性缓和,中美新一轮关税冲突迎来缓冲期。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我国正加强对进口牛肉的监管力度。依据商务部2022年60号公告《关于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的报告》启动的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近期已对主要来源国实施贸易管控。作为我国最大牛肉进口来源的巴西,连同阿根廷、乌拉圭、蒙古等国的7家肉类企业已被暂停输华资质,涉及年进口量约35万吨。
这一贸易保护措施已对国内畜牧市场产生显著影响,据李胜利介绍,淘汰母牛价格从2021—2022年的25元/公斤下降到2023年的18元/公斤,2024年7月下降到11元/公斤,目前恢复到17—20元/公斤。奶公犊从4000—5000元下降到500元/头,目前恢复到1000—1500元/头。目前,奶牛养殖业是畜牧业中唯一的一个大面积亏损的行业。
政策与行业自救:
去产能、调结构、稳奶源
李胜利表示,我国乳制品人均占有量约40千克,但由于约50%的人口尚未形成稳定的乳制品消费习惯,实际消费人群的人均占有量已达80千克,接近日本、韩国的消费水平,已经来到了牛奶消费的瓶颈期。
为挖掘消费潜力,李胜利建议进一步推广学生奶、扩大液态奶消费的比例,大力推广针对乳糖不耐、蛋白过敏的牛奶。其次是加大饮奶知识的宣传。 优化产品和价格结构,灵活调整产品比例。“打造高中低档定价齐全的乳制品产销结构,大力推出终端售价在10元/千克左右的常、低温液态奶产品,大力发展固体乳制品,逐渐从‘喝奶’向‘吃奶’转变。”
在产能调控与供需平衡方面,李胜利表示,2024年年初奶牛体系提出适当压缩奶牛产能,增加淘汰成母牛约30万头,减少8000吨奶,才能大幅缓解产能过剩。但是产能压缩并没有顺利完成,生鲜乳依然存在供大于求。“纾困重要的措施在于集团化牧场控制过剩产能的速度,在排名前10位的养殖集团,2024年奶牛存栏比2020年增长73.3%,平均每年增长23万头,其中2024年增长约11万头,需合理控制扩张速度。”
此外,也要扩大可控奶源,稳定基础产能。产业链一体化是国内外奶业发展的趋势,根据调研,我国龙头乳企的自有+可控奶源一体化率不断提高,平均每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但是未来龙头乳企最佳的奶源一体化率顶点是多少?70%还是 80%?“针对龙头乳企,行业拐点之后的3年应是继续提高产业一体化比例的黄金期,如何平衡好乳企自建牧场和社会牧场的比例,关系到中国奶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效率。”李胜利表示。
回顾过去15年,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率2.9%,测算2018—2025年奶牛增量约10万头/年即可满足消费需求。2030年按2.5%的平均消费增速,对奶牛的增量需求同样是约10万头/年。“因此,尽管受消费波动奶源容易出现短缺,但从长周期看,因产能的过快建设更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奶源的建设也应从总量控制、稳步推进、布局优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展望未来,李胜利指出,奶业主产国产能连续4年不增长支撑了较高的奶价,叠加乳制品拍卖价格的持续反弹,利好中国奶业。
此外,卫健委的UHT标准修改和国家对牛肉进口的管控是2025年奶业的一大利好。
“奶业复苏的3大信号显示当前形势仍在探底期,但底部越来越近。2025年上半年消费没有实现增长,根据3—4月奶源过剩情况仍建议继续去产能,尤其是大牧业集团。2025年下半年奶源供给情况将好于2024年同期,但恢复的如何,需要根据2025年上半年奶牛减栏数量,以及全国居民消费恢复情况,同时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将影响2025年大形势和奶源供需平衡。”李胜利表示。
李胜利建议,乳企要在产品结构、牛群结构、奶源结构,布局结构,消费渠道和营销策略上做出调整。同时,开展行业对标,2025年泌乳牛公斤奶饲料成本目标控制到1.6—1.8元,干奶牛、青年牛头只饲料成本控制到20—22元。利用产业调整提升牛场的牛群健康水平和产业素质,降本增效。“乳企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应收尽收,给于合理的奶价,使养殖企业能够尽快走出困境。”
丨来源:乳业时报 记者 杨丽霞
丨本期编辑:冯晓敏
丨校读:冯晓敏
丨监制:张耀 封斌
丨总监制: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