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昔日的“白色荒漠”上,正悄然发生一场“绿色革命”,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盐碱地,被视为耕地的“后备军”,其改造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促进区域发展意义重大。然而,这块“硬骨头”并不好啃。盐碱地改良期投入巨大,产出却主要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粮食作物;产权分散的农业用地,也难以成为传统信贷认可的合格抵押物。融资瓶颈,一度严重制约着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步伐。

  面对困境,山东建行主动破题。2024年以来,该行紧密对接全省盐碱地改造规划,将东营、滨州作为重点突破区域,深入实地考察论证。省、市分行共同研究探索盐碱地治理过程中信贷支持模式,加强与政府和企业沟通,积极对接重点改造项目,确定授信方案,就项目风险点、风险与收益匹配性等进行诊断会商。

  东营捷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成为了一个生动的注脚。该公司承担的黄河入海口盐碱地综合利用及耐盐碱种质资源培育项目,涵盖63633亩盐碱地、涉及6个乡镇。项目通过田块建设、灌排节水、道路设施、土壤改良等工程的实施,实现盐碱地垦造与耕地改良,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农民收入。然而,项目启动之初,便遭遇了融资困境。

  了解情况后,建行山东省分行突破传统信贷思维,结合农业高投入、低产出、回报期长的特点,为该项目量身定制金融方案,并批复盐碱地改良贷款15200万元,期限15年。在当地同业率先实现了对规模化盐碱地改良的资金支持,为盐碱地改良贷款业务蹚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截至目前,建行山东省分行已成功对包括东营捷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企业批复盐碱地改造项目贷款5.2亿元,并对“黄河入海口盐碱地综合利用及耐盐碱种质资源培育”、“5000亩盐碱地产能综合提升及水源保障工程”等5个项目先期实现贷款投放1.34亿元。项目实施完后,预计新增耕地2.37万亩,提升改造耕地2.26万亩,预期实现小麦总产量达2.61万吨,玉米2.84万吨,大豆和马铃薯0.23万吨。盐碱地改造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效果显著。

  支持盐碱地改造不仅是建行业务拓展的需要,更体现了建行支持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担当。下一步,山东建行将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改造,力争打造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先行先试行、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排头兵。以“走在前、开新局”的要求,践行新发展,响应新需求,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现支持盐碱地改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