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粮集团旗下14家上市公司中,12家实现盈利,仅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出现亏损。
曾经“大而全”的中粮集团彻底扭转了主业不稳、专业不精的局面,打破了外界的刻板印象,成为央企中持续盈利的代表之一。
中粮做对了什么?
01
赚钱
中粮集团以农粮为核心主业,同时布局食品、金融及地产领域,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农粮食品企业。旗下拥有14家上市公司,其中港股7家:中国食品、蒙牛乳业、大悦城地产、中粮家佳康、福田实业、现代牧业、中国圣牧;A股7家:中粮糖业、妙可蓝多、酒鬼酒、中粮资本、中粮科技、大悦城控股、中粮科工。
《企业观察报》通过对中粮集团14家上市公司的梳理获悉:2024年度,中粮集团总营收达6350亿元;除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亏损外,其余公司均实现盈利。
从各业务板块表现来看,2025年上半年,在肉品链板块,中粮家佳康实现了营收 89.6 亿元,同比增长19.8%;净利润更是从去年同期亏损 3.15 亿元跃升至盈利 2.03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糖油板块,中粮糖业净赚 4.5 亿元,中粮科技则以1.07 亿元净利润、同比 74.4% 的增速,成为传统加工赛道的“甜蜜加速器”。地产板块,大悦城地产净利润同比暴增122%,达 9263万元;大悦城控股则实现净利润1.1亿元。
快消板块,妙可蓝多依旧扮演“奶娃收割机”:营收25.7 亿元,净利1.33亿元,增速86%,市占率稳居第一。酒鬼酒实现营收 5.61亿元,净利895万元;中国食品净利13.59亿元,同比增长6.9%。
金融与纺织板块,中粮资本净利高达 8.48亿元;福田实业由亏损990万港元到盈利3070万港元,订单回暖让机器重新轰鸣。
装备与供应链领域,中粮科工专注粮油仓储、冷链 EPC,半年营收10.56亿元,净利8433万元,订单已排到明年,堪称“粮仓里的包工头”。
乳业板块,蒙牛继续领跑,经营利润 35.4亿元,净利 20.46亿元。中国圣牧与现代牧业陷入亏损:前者营收16.11亿元,亏损4600万元;后者营收60亿元,亏损9.13亿元。
02
原因
在经济调整周期里,中粮旗下12家上市公司仍能盈利且活得滋润,靠什么?
答案是,中粮集团把农粮确立为核心主业,这块业务也贡献了集团最主要收入。
根据公开资料,2024年中粮集团的收入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是农粮,达到89.03%;其次是食品,占比5.89%;酒店和地产占比4.65%;金融及其他业务占比0.43%。由此可见,中粮集团的主要收入确实来自于农粮业务。
中粮在主业上下功夫,把棋越下越活:一边收缩战线止血,一边精准滴灌造血。于是,亏损少了,产出增了。
首先是砍掉不盈利的企业。一些产业和项目长期实践证明已难以为继,也不符合中粮的发展战略,长期输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中粮集团果断选择退出,实现“止血养生”。根据公开资料,2024年中粮集团共减少40家非主业公司。
其次是让主业焕新。真正的故事不在“扔”,而在“捡”。止血之后,中粮集团以更轻的方式聚焦主业。例如,2024年10月11日,中粮糖业(昭苏)有限公司在伊犁河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业务涵盖甜菜种植、机械收割到原糖初加工,旨在打通“糖从地里到锅里”的完整产业链。4天后,福建中孚盈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专注于农副产品和试验田业务。2025年8月,中汇农创(江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业务覆盖种畜禽、谷物、豆类等,从“猪芯片”到“米袋子”均被纳入经营范围。西到昭苏,南到福建,中到江西,中粮沿着“农粮”这条纵贯线,精准打桩、布点、补链,砍的是旁枝,接的是主干。
再次是让主业成本降下来。妙可蓝多、福田实业、中粮家佳康、大悦城地产等企业均公开表示,成本控制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净利润水平。
最后是让科技烧旺主业。在集团层面,2024年中粮集团成立科技创新部,机制、资源、资金、人才全线打通:投入“不差钱”,考核“动真格”,激励“下血本”,产学研被拧成一股绳,创新氛围弥漫整个企业。
在子公司层面,中粮科技持续推进多个重点项目:成都淀粉糖扩建项目有序进行,太仓新项目获批,生物质材料3万吨/年丙交酯项目调整至安徽蚌埠中粮产业园实施,玉米深加工领域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中粮科技稳居国内“榜一”,手握三座“国字号”研发中心,高附加值产品被贴上“技术硬核”标签。食品原料、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三箭齐发,处处传来增长的声音。
再如中粮糖业,2024年4月启动“智慧蔗田”项目,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构建起覆盖甘蔗“耕、种、管、收”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如今,在中粮糖业基地,甘蔗何时缺水、何时施肥,通过土壤墒情监控系统一目了然;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精准调节滴灌量,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甘蔗根部,节水节肥15%~25%,同时实现平均增产10%~20%。
此外,中粮科工研制的烘干机突破了智能控制、无尘排放、烘干速率等多项关键技术瓶颈,日烘干粮食能力达300余吨,糙米率显著降低,为粮食产后减损提供了有力支撑。
03
重构
更重要的是,中粮重新搭建了一遍组织架构。
中粮集团原本握着一手好牌:万亿级市场、知名品牌、优秀人才资源,连一线公司的技术标准都能成为行业的“参考答案”。
然而,牌面却散落一地。
地产业务最有说服力:手握北京西单大悦城、海南亚龙湾、深圳前海百万方土地,却在住宅黄金十年里只能“闻肉香、喝清汤”。
资源与利润之间,缺少一副齿轮。
于是,一场“自我重组”启动了。中粮集团把原先散落在不同上市公司、不同板块、不同法人的资产,按核心产品线重新排布,集团组织架构包含14个职能部门和18家专业公司。14个职能部门分别是集团办公室、战略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审计部、质量安全管理部、党群工作部、法律合规部、对外合作部、信息化管理部、科技创新部、党风廉政办公室、乡村振兴办公室、中粮香港办事机构。18家专业公司分别是中粮国际、中粮贸易、中粮油脂、中粮粮谷、中粮生物科技、中粮糖业、中国纺织、中粮科工、中粮酒业、中粮可口可乐、中粮家佳康、中粮茶叶、蒙牛乳业、我买网、中粮资本、联合油脂、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大悦城控股。
集团的职能部门更像调度中心,18家专业公司各自咬合一条产业链,从此告别“左右口袋”之争,只剩齿轮飞转,各业务协同高效运转。
最典型的是地产平台:港股大悦城地产(年租金40亿元、毛利率76%)私有化退市,与A股大悦城控股并轨,现金流、商业运营、土地储备一次性装进同一齿轮,瞬间从“分点作战”切换到“抱团取暖”。
齿轮咬合之后,科研与生产也开始“同频共振”。中粮集团科技创新部充当总调度。蒙牛乳业40 余家工厂氨制冷系统隐患不一,科创部把需求汇总,统一打包发给中粮科工。中粮科工进入蒙牛乳业进行“会诊”,从上千条问题里筛出 20 条共性痛点,编写了蒙牛氨制冷系统安防改造的白皮书,帮助蒙牛乳业彻底解决了问题。
集团的调度中心继续运作,让中粮粮谷、油脂、糖业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无缝对接,把实验室成果直接塞进生产线。
中粮用一次自我重构,把资源的“物理叠加”变成了利润的“化学反应”。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