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高台,沃野铺锦,生机勃发。立足资源禀赋,高台县大力拓展农业发展“六个空间”,通过技术驱动、规模经营、品牌引领,深耕制种、特色果蔬等优势产业,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当前正值制种玉米去雄关键期。在骆驼城镇果树村,农户们穿梭在连片的玉米地里,指尖翻飞,精准拔除雄穗,守护着每一粒种子的纯净度。告别过去单打独斗、零散种植的模式,果树村通过引进实力制种企业,创新“订单种植+全程指导”机制,让玉米制种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现在种制种玉米,从种下到采收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而且都签了合同,一亩地3400元保底,效益还是稳定的。” 骆驼城镇果树村村民唐祥运说。

  “这几年我们村把零散地整合起来,连片发展制种玉米2000多亩,引进了2家实力强的制种企业。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籽种,还有技术员常年在村里蹲点指导,全村制种玉米产业收入超7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00元,群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骆驼城镇果树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杰说道。

  高海拔,带来的是发展特色种植的独特优势。走进新坝镇,依托2000米左右的海拔和日均14小时的充沛光照,这里成了特色蔬菜花卉制种的宝地。五彩缤纷的花海宛如天然调色盘,不仅孕育出籽粒饱满、品质卓越的种质资源,更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七彩银行”。“我种的是金鱼草,国外引进来的品种,和公司签合同,一公斤是37000元,这240株苗能收20000元。”新坝镇新生村村民石兴孝说道。

  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宣化镇贞号村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0座智能大棚鳞次栉比。棚内,依托智能温控、“四情”监测、水肥一体等现代化装备,西红柿苗在“恒温房”里喝着“配方奶”,茁壮成长。这里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模式,企业负责提供良种、育苗和全程技术支撑,村集体组织农户进行错季种植,瞄准高端市场。“我们村智能大棚种出的高品质口感西红柿,8月初就能上市,直供上海市场。不仅效益好,还能带动周边我们300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宣化镇贞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吉财说。

  从传统制种到特色种植,从人力耕作到科技赋能,高台县在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扎实推进1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完成粮食种植36.67万亩。特色产业“种、菜、畜”持续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已建成千亩蜜瓜、辣椒标准化种植、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11个,农作物制种面积达21.7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2.5万亩。西部辣椒产业园等9项农业产业化项目加速推进,新增千万级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个。

  技术为笔,特色为墨,高台县在希望的田野上精耕细作,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新画卷。多彩的种植业,正成为驱动高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