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不断进行生产布局调整,逐步将大港港区和前湾港区的散货业务向董家口港区转移,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赋能港口发展正走向纵深。眼下,董家口港区粮食筒仓三期工程已完成竣工验收并即将投用,该项目将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港口业务深度融合,实现粮食码头由传统机械化作业模式向新型智能自动化作业模式跨越。

  11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的粮食筒仓三期工程现场,从高处俯瞰,一座座高大的立体圆形粮食筒仓整齐矗立。据介绍,该项目是青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八个港口项目之一,主要建设16座混凝土粮食筒仓,总仓容16万吨,新配置2台自动化埋刮板式连续卸船机与2台自动化带斗门座式起重机,以及相应工艺系统和配套设施。

  2022年3月28日,依托粮食筒仓三期工程建设,山东港口青岛港明确提出要打造“最先进、最安全、时间最快、质量最好”的“四最”码头。项目建设过程中,粮食码头技术及管理人员提前介入、凝聚合力,用“山港智慧”“山港速度”打造全国首个粮食自动化无人码头,为世界全自动化粮食码头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山东港口青岛港建管中心粮食筒仓三期项目负责人郑成明介绍道:“我们坚持工艺创新和工法创新,筒仓滑膜采用了位移和倾角检测技术,很好地控制了筒仓仓壁的精度;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则采用了智慧化手段监控水温,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纹,施工质量经第三方检测,达到申报国家优质工程的标准。”

  据介绍,粮食筒仓三期工程基于粮食码头全流程智慧云管控系统和粮食码头设备自动化作业系统,自主研发出智慧散杂货操作、设备控制、数字筒仓、智能安全管控等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最终打通经营管理、生产管控、流程控制、设备自动化和全域孪生的全流程数据链条,为粮食码头生产全域一体化管控提供保障。

  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分公司粮食队主管工程师陈厚斌告诉记者:“我们对整个粮食筒仓的设备进行了自动化改造,首创国内卸船效率最大的全自动化卸船机,接卸效率达到1250吨/小时。”

  陈厚斌说,粮食码头的进仓出仓设备实现一键启动,配备自动清仓机器人,消除了人员进入密闭筒仓作业的风险,无人自动市提装车系统实现了市提作业的精准计量,自动开关箱门系统则实现了装箱作业的自动化和无人化。

  作为国内重要的粮食接卸口岸,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粮食码头主要接卸大豆、玉米、大麦、小麦、豌豆、高粱等内外贸货物,拥有2个专业化生产泊位,可靠泊12万吨级散粮船舶。今年以来,满载大麦、高粱、豌豆等来自全球各地的粮食船竞相靠泊董家口港区,董分公司粮食货种接卸量同比增长20%。

  “粮食筒仓三期工程竣工投产后,将提升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粮食码头的生产作业效率、吞吐量。”陈厚斌介绍,目前粮食码头共有68座万吨级筒仓,年吞吐能力达到1150万吨,并配备4条进仓流程,每条进仓流程为2000吨/小时,进仓作业总效率可以达到8000吨/小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同时,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码头接卸和粮食筒仓堆存能力,满足董家口港区服务腹地粮食贸易和临港粮油加工项目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巩固山东港口青岛港全国散粮接卸大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