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玉米晚收10天,每亩能增产100斤”,每年到了秋收时节,不少农户都会纠结是否该推迟收获。
实际上玉米晚收并不是无限制的延迟,如果收获过晚,不仅不会增产,还会造成减产。
比如今年一些夏玉米种植区域,由于成熟期时,遇到连阴雨天气,田间积水多,导致一些地块的玉米,11月份才收获。
玉米适时晚收为什么能增产?
这里要注意两个字“适时”,适当晚收的情况下,玉米的确会增产。
简单来说,玉米产量的形成本质是籽粒干物质积累的过程,而玉米适时晚收,就等于延长了干物质积累周期。
玉米从授粉开始,一直到成熟,会经历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三个关键阶段,其中8-9成的产量,都来自灌浆期的光合产物积累,灌浆期的长短和强度直接决定最终产量。
按照一些老农的种植习惯,在玉米苞叶变白时就开始收获,而此时玉米往往刚进入蜡熟期,距离完熟期还有7-10天的差距。
实际上,当玉米处于乳熟期时,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快但尚未定型;
当进入蜡熟期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放缓,但是仍然还在进行;
一旦到了完熟期后,籽粒的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这个时候收获产量最高。
而上面提到的,如果在蜡熟期收获,和晚7-10天完熟期收获,产量上会有差别。
小帮手看到过一组数据,玉米在蜡熟期到完熟期的10-15天内,每推迟1天收获,玉米千粒重可增加2-3克(甚至是3-4克)。
如果按每亩种植4000株、每穗500粒计算,10天可增产40-60公斤。因此,晚收10天,部分地块增产100斤在理论上是可以达到的。
11月收获不会增产或减产
有农户问,既然玉米晚收能增产,那么今年11月收获的玉米,岂不是要增产几百斤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存在上限,当超过这个上限后,增产就会转为减产。
玉米一旦进入完熟期后,叶片开始衰老,光合作用下降,制造的营养物质减少,籽粒中的干物质积累基本停止。
如果过晚收获的话,玉米茎秆韧性降低,不仅无法增加千粒重,还可能出现营养物质“倒流”现象。
更关键的是,11月的气候条件已完全不适宜玉米生长。
比如北方多地到了11月后,日平均气温会降至10℃以下,部分地区还会出现霜冻,在低温的环境下,会加速植株死亡和籽粒变质。
还有一点,土壤墒情长时间过大的情况下,会导致根系抓地能力变差,容易发生倒伏。
所以,无论是低温冻害还是倒伏,都会造成玉米籽粒脱落,最终实际产量不仅不会增产几百斤,还有可能减少几百斤。
综合上述内容,玉米适时晚收能增产,一旦晚收时间过久,就不是增产而是减产了。
小帮手建议11月收获夏玉米的农户,收获后及时整地,尽快播种下茬作物,玉米已经减产了,尽量别让下茬作物也减产。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