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玉米灌浆期,正是决定产量的黄金时刻。那些种地老把式们之所以年年丰收,背后隐藏着一个不愿外传的秘诀——“一喷三防”。

  夏末秋初,玉米地一片郁郁葱葱,这正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时期。那些老把式们之所以年年丰收,背后隐藏着一个不愿外传的秘诀——“一喷三防”。这技术看似简单,里头却大有学问。

  今天就给大家揭开这个高产秘诀的神秘面纱,看看怎么操作才能让玉米产量提升一截。

  什么是“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听起来挺专业,其实说白了就是一次性喷施混合药剂,同时达到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逆能力三重效果。

  这套技术通过科学配比,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在一起喷洒。 老把式们都知道,玉米灌浆期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时候,这时候来一次科学喷洒,效果比平时好几倍。

  关键时间点

  干活赶早不赶晚,“一喷三防”更是如此。时机把握准了,事半功倍。

  最佳操作期是在玉米吐丝后至灌浆期这段时间。 这个时候玉米正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养分需求大,同时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选择晴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比较合适。 要避开中午高温强光时段,免得药剂挥发太快或者灼伤叶片。万一下雨了,记得6小时内补喷,不然效果大打折扣。

  药剂配比有讲究

  “一喷三防”的核心在于药剂配比。这不是随便混点药就完事的,配不好不仅效果差,还可能造成药害。

  一般会用到杀虫剂(如吡虫啉、氯氰菊酯等,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杀菌剂(如多菌灵、戊唑醇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

  配比时要严格按照说明控制用量,不是越多越好。 海伦市农业农村局这次做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了磷酸二氢钾浓度不低于98%,氨基酸水溶肥微量元素要达标。

  喷洒技巧不容忽视

  同样的药,不同人喷效果差很多,关键在于喷洒技巧。

  现在老把式们也跟上时代了,不再靠人工背药桶喷洒,而是用上了植保无人机。 这玩意儿不仅效率高,喷洒也更均匀。无人机能根据预设航线在农田上空开展精准喷施,确保药剂均匀覆盖作物。

  喷的时候要确保叶片正反面、茎秆等部位都能着药,这样才能全方位保护玉米生长。

  实际效果看得见

  说了这么多,“一喷三防”到底能带来啥好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科学开展“一喷多促”作业,可使秋粮单产提升5%到10%。 有的专利技术甚至声称能使千粒重增加9%以上,行粒数增加1-2粒,玉米产量增加10%以上。

  算下来每亩投资大约10元,能增产80公斤以上,相当于每亩增加收入110元左右。 这对于种粮的乡亲们来说,可是笔不小的收入。

  如今,这技术不再是小范围秘密,很多地方都在用无人机进行“一喷多促”飞防作业。 看着田地里均匀喷洒的无人机,老把式们都点头认可:“这法子,中!”

  土地不亏待勤快人,掌握了好方法,丰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