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绥阳县枧坝镇冯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抓紧采收一个个颗粒饱满的反季鲜食玉米。这些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培育的玉米,依托订单农业远销川渝及省内市场,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金色产业”。

  种植基地里,三十余名工人穿梭田间与集散点,动作娴熟地采摘、装篓、转运,一篓篓鲜玉米很快堆满集散点。绿油油的大豆苗与挺拔的玉米秆交错生长,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现代农业丰收图景。

  基地负责人孙贤胜介绍:“我们今年采取‘三行大豆两行玉米’的间作模式,能有效利用土地和光照,并借助大豆固氮作用提升土壤肥力,实现‘一季双收’。”

  据悉,孙贤胜今年共种植大豆和玉米500亩,预计鲜食玉米产量可达250吨。通过科学安排种植周期、精选优良品种,基地成功实现了错峰上市,弥补了市场空窗期。

  “我们前期就与客商建立产销对接,玉米成熟后直接在地头装车发货,今年地头收购价稳定在每斤6到7毛,收益比较可观。”孙贤胜高兴地说。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极大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大户种植积极性。

  长期合作的采购商肖林华表示,“绥阳的高山玉米生长周期比其他产区的玉米长20天左右,口感更加香甜,价格也合理。我们到重庆双福、贵阳扎佐等批发市场的运距都在200公里左右,相比外省玉米具有明显的运输成本优势,这样一来,鲜食玉米损耗率也比较低,产品受市场欢迎。”

  产业兴旺也带动了就业增收。正在装车的村民熊红敏笑着说:“在家门口摘玉米,一天干10小时就能挣15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据了解,自8月13日采收启动至9月初,孙贤胜已累计发放工人工资10万元。

  近年来,枧坝镇冯村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生态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订单农业。目前,全村反季鲜食玉米与大豆套种面积已突破1000亩,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