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在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平安村瑶家妹子麻鸭养殖场,只见青山环绕,碧波如镜,稻田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一群数不清的鸭子在水中欢快觅食,不时发出嘎嘎的欢叫声。
只见该村瑶家三姐妹黄兰、黄梅、黄丽在养殖基地,用粉碎机将田边的青草粉碎成碎末,再和玉米粒搅拌成鸭饲料,随后装入桶里,提到溪流中。一边撒,一边招呼鸭子“来喽、来喽……”鸭群听到呼叫声,拍着翅膀争先恐后地游来抢食吃。
“在县城我每天出售二三十羽麻鸭,一个月卖1000多羽。活鸭90元一羽,宰杀好的一羽100元。我们自家用玉米、青草养的麻鸭,供不应求。”二妹黄梅说,非常感谢大姐黄兰,靠她在家养殖供我们读书。
瑶家三姐妹成长之路充满艰辛,小小年纪,父亲因病去世早早离开,家庭重担全压在母亲和姐姐身上。大姐黄兰没读过书,与母亲、丈夫一起养猪、养鸡鸭和打零工收入,供黄梅、黄丽读书,一个大专毕业,一个中专毕业。
平安村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山村,居住着瑶族、苗族两个数民族。该村农家土特产丰富,有少数民族农家腊味,如腊肉、腊肠、辣椒骨,及马蜂蛹、野生蜂蜜等,这为瑶家姐妹的货源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黄兰姐妹三人凭着各自本领,不仅在家养殖麻鸭,还在县城开了一家名叫瑶家珍坊农产品土特产店。三姐妹分工协作,黄兰负责西林麻鸭的养殖,还通过抖音学习养殖技术,并直播分享养殖全过程;黄梅专注于鸭苗采购与销售;黄丽也全力投入销售工作中,三姐妹共同将养殖场打理得有声有色。她们在养殖西林麻鸭的道路上抱团奋斗,不仅改变了自家的生活,还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特色养殖麻鸭,发家致富。
西林麻鸭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个子小巧玲珑,嘴小脖短,行动活泼,主要以稻田中的穗花、昆虫、鱼、虾、蟹、螺、水草、稻谷、玉米等为食,成年鸭子体重一般在3斤左右。西林麻鸭具有肉质细嫩、骨小皮薄,皮下脂肪少、无膻味肥而不腻、清甜可口、汤甜肉香,味道鲜美的特点,备受人们喜爱。
黄兰看着正在抢食的鸭群,感慨地说:“我仿佛做梦一样,想不到我也能一年养出几万羽麻鸭,销往区内外。”
当年黄兰刚开始养鸭时,从10羽到20羽,再到50羽,规模慢慢壮大。有一年她买了100羽小麻鸭来养,养到1斤多的中鸭时,见鸭子无精打采,不吃食,也不下水,鸭舍里到处是稀烂且白色的鸭屎,原来鸭子患病拉白痢。见之黄兰心急如焚,到处求医问药。最终100羽鸭子,只剩下20羽活下来。黄兰是个不服输的姑娘。她虽然没文化,但她虚心请教。同时,她也通过看电视农业频道、刷手机抖音学习养殖麻鸭技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渐渐地,她在实际养鸭中摸爬滚打几年,对养鸭摸出了一些门道。西林县农业农村局也时常派农技员到养殖场指导养鸭技术,并大力宣传特色产业奖补的惠民政策。
如今黄兰养殖麻鸭如鱼得水,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方圆百里的群众都来向她请教养鸭技术,她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大家。2024年,黄兰养殖5万羽麻鸭,获得50万元的产业奖补资金。这让她更有信心养殖麻鸭。
瑶家姐妹通过微信群、朋友圈、视频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打开销路,把西林麻鸭卖到百色、南宁、贵州、浙江等地,销售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1月至7月,黄兰瑶家姐妹麻鸭养殖基地出栏西林麻鸭7000羽,纯收入达14万元。在村里,黄兰三姐妹还创办了瑶家妹子合作社,辐射带动10户当地群众一起养殖西林麻鸭。
瑶家三姐妹的故事,是西林县群众依托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生动缩影。在党的优惠政策扶持下,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她们正一步步将“西林麻鸭”的品牌打响,用奋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