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燕山南麓的清晨,露水在红瑶甘薯的藤蔓上凝成晶莹的珠串,张立军的胶鞋早已踏碎田埂的寂静。这位土生土长的“薯农书记”蹲下身,指尖轻轻拨开带着晨雾的叶片,黑土中露出3两多重的红瑶甘薯——紫红表皮泛着油光,像一块被岁月浸润的玛瑙。

  他俯身的动作里,藏着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从默默无闻的北方小镇跃升为“中国红瑶之乡”的蜕变密码。从2019年试种2亩的小心翼翼,到如今全镇产业链年产值超亿元,这个宁河北部小镇正用“绿水青山”的颜值,换来“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生态与经济在乡村舞台上共舞。

  张立军在地里查看甘薯长势

  全镇奔波的“田秀才”

  2018年的岳龙镇,田间地头还沉浸在玉米、小麦的浅黄底色里。大良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立军,看着村民们起早贪黑侍弄传统作物,每亩年收入却仅800元至1000元,心里像压了块儿沉甸甸的土坷垃。“咱这黑土地透气性好、有机质高,种啥长啥,不能就这么耗着。”

  接下来的大半年,张立军成了“跑断腿的取经人”。他将40多个甘薯品种的特性、产量、市场价格一一对比,像研究宝贝一样琢磨着每个品种的“脾气”。2019年春天,他带着托熟人从种苗公司引进的红瑶种苗回到村里,这个被称为“高端品种”的红薯,无丝无筋、口感细腻,甜度能达到50度以上,但对种植条件要求极高,在很多传统种植地区试种都以失败告终,亩产甚至不超过千斤,根本不够种植成本。

  资料图:2022年前,岳龙镇农民主要以种植棉花、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

  2025年,岳龙镇规模化种植的红瑶甘薯种植基地,全镇累计种植2万余亩

  村民们的质疑声像田埂上的杂草一样冒了出来。许多种植户认为这是拿自己的土地当试验场,唯恐赔得血本无归。面对质疑,张立军没有过多辩解,他拿出自己家的2亩地,扛着铁锹翻地、分垄、栽苗,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段日子,张立军的生活轨迹简单得像一条直线——白天泡在地里观察生长情况,晚上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他回忆道:“引进红瑶甘薯时,村民们多持怀疑态度,不愿意跟着尝试。我只能自己先种,摸索种植技术。为了让村民放心,我经常邀请大家到我的试验田里参观,用实际效果打消他们的顾虑。”

  秋分刚过,大良村东头那2亩试验田就炸开了锅。当最后一筐红瑶甘薯过秤时,记账本上的数字让张立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整整4000斤。

  至今,这第一口甘薯的滋味,张立军记得很清楚。丰收时,他用灶上的铁锅把甘薯蒸得透透的,锅盖一掀,混着泥土气的甜香就漫了满厨房。剥开带着细土的外皮,黄油油的果肉上渗着亮晶晶的糖霜,咬下去的瞬间,软糯的果肉在舌尖化开,甜得人直咂嘴。

  “这哪是地瓜,是金疙瘩啊!”张立军乐开了花。种红薯前,这片地是用来种一般农作物的,一亩地忙到头也挣不到千元。如今换成红瑶甘薯,按批发价每斤3元算,一亩地就能净落3000多元,比种粮食高出整整2000多元。这账算下来,他夜里都能笑醒。

  可真正的考验,在2021年如潮水般接踵而至。那年春天,为了引进优质的“红瑶苗”,张立军特意从外地千里迢迢奔波5天将苗运回岳龙镇,可打开包裹的瞬间,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原本该鲜嫩饱满的薯苗早已干巴萎缩,没了半分生机。

  大良庄村内的育苗大棚

  大家还是硬着头皮把苗栽进了地里,张立军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两条眉毛拧成了疙瘩,语气里满是懊恼与不甘:“这红薯苗长得这么粗壮,根本不是脱毒的红瑶种苗!”要知道,这些苗0.3元多一株,一亩地得栽5000株左右,120亩地单是买苗就花了18万多元,再加上运输、人工等杂七杂八的开销,将近30万元的投入,压力可想而知。

  屋漏偏逢连夜雨,命运的考验总在困境中加码。那年秋天,连绵的阴雨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下就是十几天,田里积起了没过脚踝的水洼,泡得泥土又黏又软,好不容易盼到收获的甘薯根本没法下锄头开挖。

  张立军的心揪得更紧了,每天都往田里跑,胶鞋陷在泥里拔出来都费劲。他站在田埂上望着灰蒙蒙的天,每一滴雨都像砸在他心上,眼看着辛苦一季的盼头泡在水里,那份沉甸甸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靠着四处请教来的技术——平栽浅种3厘米、小水勤浇不涝根、多施钾肥增甜度,那年的损失总算降到了最低。也是从那时起,张立军成了村民口中的“田秀才”。谁家的薯苗出了问题,一个电话他准到,蹲在地里手把手教管理,裤脚永远沾着泥,手机里存着好多个农业专家的联系方式。他常说:“种地不能凭老经验,得信科学。”

  日渐强壮的“薯生态”

  “买苗难、买好苗更难”,这是红瑶甘薯扩种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岳龙镇早就在为产业破局盘算——2022年,为了推动红瑶甘薯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走,镇里明确了打造“中国红瑶之乡”的定位,而种苗这个“卡脖子”问题,正是镇里盯着要解的关键题。

  2021年的买苗“碰壁”,更让张立军把这事刻进了心里:产业要扎下根,种苗这关必须过。也正因镇里把这事当硬仗来推,在主要领导带着干的劲头下,他三赴河北石家庄,与相关龙头企业谈合作,对方起初并不认可这个北方小镇的种植条件,张立军和相关工作人员就带着黑土样本、试种数据上门,一遍遍讲述岳龙镇的水土优势:“我们的地能种出全国最甜的红瑶,不信你们来测!”

  岳龙镇内的甘薯种苗研发繁育中心

  2022年,150个育苗大棚在岳龙镇拔地而起,后来又扩建到200多个。“这棚里温度能飙到70摄氏度,高温杀菌。”张立军站在大棚边介绍道。

  产业链的齿轮也跟着缓缓转动起来。2023年,宁河区甘薯协会成立,张立军兼任会长。他带着种植大户们制定了京津地区首个甘薯领域团体标准——《岳龙甘薯》(T/NHQGSXH001--2023),从育种到采摘全流程规范:无农药残留是底线,甜度必须达到50度以上,3两到8两的薯才被定为“一级品”。为了防止假冒,协会还推出了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甘薯的种植基地、施肥记录、检测报告,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透明化。

  岳龙镇内的红瑶甘薯存储库

  2023年秋天,张立军带着红瑶甘薯参加了第三届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十多个人开了十多辆私家车,拉了两三百斤甘薯奔赴活动举办地河南郑州。“全国200多家参赛,咱没想非得拿奖,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岳龙红瑶。”张立军说。博览会现场,红瑶甘薯在烤薯擂台赛中脱颖而出,不仅拿下一等奖,他还收获“甘薯大王”称号。评委们评价,“这个品种甜度高、口感细腻,是烤薯中的精品。”

  获奖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回岳龙镇,订单随即像雪片般涌来。北京、天津的商超,河北、山东的批发商,甚至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的海外客户都接踵而至。张立军看着订单记录,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笑意。

  岳龙红瑶甘薯荣获2023年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薯博士杯”第三届全国烤薯擂台赛一等奖

  为了降低种植风险,政府还协调保险公司推出了甘薯种植保险。“一亩地交60元,要是颗粒无收,能保2500元。”张立军给村民算账时说,遇到暴雨天气,政府还会组织力量抽水排涝,确保甘薯田不积水,这些保障让种植户们吃下了“定心丸”。

  加工环节的短板也在逐步补齐。政府引进投资建设的大型加工厂将于2025年9月底投产,“甘薯泥、冰烤薯、爆浆薯条都能做。”张立军指着规划图介绍,“那些3两以下的小薯,以前没人要,做成‘甘薯蔫儿’后,价格能翻番,这就是产业链的魔力。”存储难题也得到了解决,26亩无光棚能储存百万斤甘薯,“冬天能卖上春天的价,农户多赚不少。”

  岳龙镇内的红瑶甘薯存储库内景

  一切都是最好模样:2023年,岳龙镇红瑶甘薯种植面积6400亩;2024年扩种至1.8万亩,形成了“育苗—种植—储存—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突破亿元。“咱这‘中国红瑶之乡’,可不是吹出来的。”张立军拍着胸脯说这话时,身后的育苗大棚里,新一批红瑶种苗正舒展着嫩绿的叶片。

  红红火火的“新乡村”

  “以前,我种传统作物卖不上价儿,如今跟着张书记种甘薯,日子别提过得有多美。”眼前这个黝黑的汉子叫徐海波,笑容朴实,可是提起缘何成了村里甘薯种植大户,这个瘦黑的男人却红了脸,“都是张书记给我做的思想工作,让我放下了心里的防备……”

  张立军与徐海波、张博共同查看甘薯长势

  原来传统农作物地价低,但是种植红瑶甘薯的地价略高些,这一度让徐海波接受不了,甚至与张立军生了嫌隙,许久未曾讲话。张立军深知种甘薯的利益,他苦思冥想经常找理由给徐海波打电话,经过一番努力,徐海波终于同意了尝试种植甘薯,而这一种便一发不可收拾。可观的收益让徐海波摒弃传统思想,成为一位有闯劲儿的新农民。

  岳龙镇大良庄村航拍图

  如今徐海波打理着2000多亩甘薯田,年收入稳稳当当能有100万元出头。看着自己越来越鼓的钱包,再瞅瞅村里越变越整洁的巷道、越建越敞亮的房屋,他脸上总是洋溢着藏不住的幸福微笑,眼里的光比田里成熟的甘薯还要饱满明亮。

  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也让张立军的儿子张博动了心。原本在城里每月能挣七八千元的他,在2020年选择回到岳龙镇,每天巡地、查看作物长势、指导施肥打药,虽然忙得脚不沾地,却总说:“看着甘薯一天天长大,比在城里坐办公室有成就感。”他还在村里呼吁:“岳龙镇的青年,都回来吧,把咱们的甘薯产业做大做强!”

  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村里的模样也跟着焕新颜。张立军心里清楚,好日子不仅要兜里有钱,更要住得舒心,于是他一头扎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里,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要让村子既好看又好住。

  他带着党员和乡亲们一起动手,在路边栽上了缤纷婀娜的月季、亭亭玉立的行道树,让村子四季都有绿意花香;又组织大家定期清扫街巷、清运垃圾,把犄角旮旯的脏乱差一一清理干净。曾经坑洼的土路变得平整,乱堆的杂物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干净净的巷道、整整齐齐的院落,风吹过都带着清新的草木香。乡亲们走在村里,看着眼前整洁优美的环境,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心里的幸福感、获得感就像田里的甘薯一样,一天天沉甸甸地满了起来。

  张立军看望村里老人

  产业火了,乡村旅游的热度也跟着节节攀升。岳龙镇巧打“组合拳”,把连片成海的红瑶甘薯田与周边浪漫的郁金香庄园、飘香百年的岳川酱坊串珠成链,精心打造出“春赏郁金香、夏摘鲜果蔬、秋收红瑶薯、冬品古法酱”的全季旅游新模式,让游客四季来玩都有看头、有乐子。

  地里的收成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顺着产业链的脉络就能稳稳站上市场的柜台;田埂上的野花、屋前的老树也不再只是看景,往来的游人让这份自然本色有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老乡们的钱袋子鼓得更稳了——不止靠庄稼增产,车间里的加工费、村口的农家乐收入都成了新进项。种地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样子,跟着市场调结构、围着生态做文章,土地越种越有“灵气”,产业越做越有“底气”,日子就像田里的作物,扎着根往上长,透着股生生不息的劲儿。

  如今,张立军所在的大良庄村村集体经济也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村委会种植了40多亩地的红瑶甘薯,村集体每年因此增收20多万元。“这笔钱用来给村民补贴合作医疗。”张立军说,“以前村集体经济连一分钱都没有,想给大伙办点实事都难,现在腰杆硬了。”

  甘薯加工

  更让人欣喜的是,甘薯产业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到了甘薯收购季节,货车来来往往,村里的早点铺、小卖部生意好了不少;加工厂建设期间,建筑工人、装修师傅忙得团团转,“以前镇上冷清得很,现在一到收薯季,到处都是人,热闹得像赶集。”镇里的老商户说。

  2019年的试验田边,张立军蹲在地里,身后是几垄孤零零的甘薯苗;而现在,同样的位置,千亩薯田连成片,远处的育苗大棚、加工车间隐约可见。“乡村振兴没有教科书,但土地从不辜负实干家。”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他又有了新的规划:建设大良庄村甘薯冷藏保鲜库,进一步完善本村甘薯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笔记本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每一笔都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傍晚的霞光给薯田镀上了一层金边,张立军站在田埂上,看着村民们收工回家的身影,远处的村庄里,路灯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风里飘着甘薯藤的清香,那是岳龙镇最甜的味道,也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气息。在燕山南麓的黑土地上,这一株株“红瑶”正带着越来越多村民的希望,向着更广阔的未来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