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漳县武当乡的层层梯田上,连片的玉米挺拔如林,饱满的果穗缀满枝头,青绿的苞叶包裹着鼓鼓囊囊的穗体,顶端的红缨子随风轻摇,像无数小旗在田间舞动。当前正值玉米最佳生长期,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正在进行最后的管护,静待一个月后丰收号角的吹响。
走进漳县武当乡远门村村民东等爱的玉米地,两米多高的植株疏密有致,每株都挂着饱满的玉米棒。东等爱正弯腰清除杂草,脸上洋溢着笑容。他随手掰下一个果穗,撕开苞叶查看成熟度,指尖划过粒粒饱满的玉米,轻轻一掐便渗出乳白的浆汁——这是玉米即将成熟的信号。
“玉米这作物稳当,只要用心管,就不愁没收成。”这位有着十多年玉米种植经验的老农今年种了20多亩玉米,从春播到夏管,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更令他安心的是,玉米不仅籽粒能变现,秸秆也成了“香饽饽”——家里饲养的5头牛,冬春的“口粮”有了可靠保障。
在漳县武当乡,像东等爱这样依托玉米“一种双收”、连接种养两端的农户比比皆是。玉米,已然成为贯通种植与养殖循环的“黄金纽带”。
据悉,漳县武当乡远门村依托富民农业合作社,创新推出“村委会供种+合作社收购”模式,由村委会统一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合作社则统一收购玉米及秸秆,打通了从种植到销售的产业链条。
“我们始终把玉米种植作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今年全乡玉米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按目前长势看,丰产态势十分喜人。合作社的‘供种+收购’模式,让村民种得省心放心,籽粒、秸秆都能变现,‘一根玉米两头赚’,稳稳攥住增收主动权。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深文章,让玉米从田头到加工端都释放更大价值,真正把‘玉米优势’变成富民实效。”漳县武当乡副书记马金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