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货在旺季表现不及预期

  7-9月蛋价处于传统的季节性上行周期。在7月上中旬,随着天气转热,蛋鸡产蛋率和蛋重出现下滑,且经历6月份梅雨淡季的去产能,蛋价在7月份往往能够轻装上阵;8月份闷热不减,加之中秋等备货逐步展开,受需求拉动,至9月中旬前蛋价预计逐步达到年内最高点。历史统计显示,6-9月的季节性上涨,平均幅度在1.8元/斤,中位值为1.6元/斤,最低也有1.2元/斤。熊市年份的旺季涨幅往往更大,如上半年大幅亏损的17年、20年和24年,蛋价旺季涨幅分别达到了2.58元/斤、1.62元/斤和1.88元/斤,这是因为经历了上半年的大幅亏损,产能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去化,从而给旺季的上涨留出了空间。

  与往年的逻辑不同,今年上半年尽管也经历了持续的亏损,但因成本偏低导致亏损程度不深,且持续时间有限,产能始终未有效去化,当前新增产能仍处于增长之势。截至7月底,在产蛋鸡存栏量13.56亿只,为历史同期最高,相比熊市周期17年和20年7月的12.25亿只和13亿只也显著偏大。受供应端压制,市场备货情绪不佳,库存反季节性积累,当前市场平均流通环节库存为1.23天,同比增加56%,生产环节库存同比增加幅度为40%。蛋价在旺季的走势明显不及预期,当前辛集报价在2.51元/斤,较7月低点仅上涨0.24元/斤,走势显著弱于历史同期表现,与旺季的蛋价表现明显不符。

  2. 供应端仍主导未来价格波动

  存栏中性且变化有限的年份,鸡蛋的波动主要由需求的周期性变化来主导,蛋价的季节性波动即来源于此。不过,今年较为特殊,由于持续的供过于求,现货层面始终不缺货,下游维持低库存策略进一步加大了供应端的过剩,导致需求端作用式微,价格调节功能被供应端压制。持续供过于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高补栏,今年上半年延续,换算至目前正好处于开产高峰,这点我们在前期已作充分论述;另一方面是老鸡出栏不畅,单纯的供应过剩还可以通过淘鸡来调节,但今年的产能高点与旺季重合,市场理性策略是等旺季过去,把该赚的钱赚到,之后再淘鸡,这导致供应高峰和需求高峰叠加,蛋价该涨不涨、旺季推迟。

  考虑正常淘鸡的假设下,通过补栏推导,下半年产能的高峰在今年的10-11月份之间,此后由于补栏量下降,供应周期性见顶回落;如果淘鸡提前且持续,则产能见顶时点提前,但仍同比偏高。不过,当前市场对8-9月份旺季后半程仍有期待,导致超淘较难发生,相应推迟供应见顶的时点,令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供应主导的节奏当中,即便后期需求阶段性发力,高点和在高点的维持时间都可能不及往年以及部分市场多头的预期。

  3. 旺季与供应对决的背后

  旺季与高供应的重叠,供需对决背后,短期需求受到抑制,囤货需求消失,供应端主导蛋价波动,但未来仍酝酿反复的可能。一是需求只是推后但并未消失,月底开学、中秋等备货即将展开,前期囤货消费受到抑制后,下游维持偏低库存,隐形库存显性化,但随着备货需求的逐步展开,脉冲式需求的爆发存在超过预期的可能,阶段性压过供应;二是持续亏损的量变效应,淘鸡增多,叠加蔬菜涨价和鸡蛋性价比提升后的替代效应加剧,继续支撑基本面出现边际改善。

  从资金博弈角度看,当前盘面扩仓严重,总持仓扩大至历史最高的71万手附近,09及之后合约几乎均位于成本线附近,市场分歧严重且悲观预期被极致交易,历史看这种情况下往往离阶段性底部不远,如2025年4月初,2024年5月初等。从09等合约的估值看,尽管其定位于节后合约,且当前仍大幅升水现货,但中间毕竟有一个需求旺季还未兑现,因此不宜过分追空。

  综上,供应过剩主导当前蛋市,悲观预期下需求受到抑制,供应与需求高峰的重叠导致淘鸡走量不畅,产能仍未达峰,未来供应仍处增势,对后市蛋价不宜过分看高。不过,鸡蛋需求往往呈周期性波动,短期需求虽受抑制,但反过来看也是给需求下次爆发腾出了空间,当前盘面猛烈增仓背后亦隐藏着市场对接下来需求超过预期的预判,现货旺季仍未走完,此位置不建议过分追空,后市以等待反弹后抛空的操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