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这是新时代高标准农田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延安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耕地基础和质量、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型。
走进安塞区沿河湾镇寨子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挖掘机、推土机正在有序开展田块平整、土方回填等作业。
“这个点上总共平整土地780亩,两条生产道路约1200米,目前我们已经平整了近300亩土地,剩下的480亩土地平整任务将在一个月以内完成,绝对不能耽误群众春耕。”安塞区沿河湾镇农业农村服务站站长杨龙介绍道。
沿河湾镇寨子湾村现有土地6000余亩,但土地地块狭小,基础设施落后。今年,安塞区沿河湾镇把780亩土地规划为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土壤改良、田块整治、节水灌溉、道路联网等措施,先行建设一批产能稳定的粮食高产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过程中,群众不用出一分钱,平整土地完成以后,进行土壤深翻,每亩还给补贴4袋有机肥,有效提高群众务农积极性。”杨龙说。
据了解,今年安塞区积极协调资金4290万元,免费为全区5个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截至3月20日,项目标段全部开工,已完成田块整治922亩,新打机井8眼,蓄水池建设、土壤改良、生产道路建设等工作正有序推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完成田块整治1297亩、土壤改良1.2万亩、滴水灌溉面积2594亩,还要修12.8公里的生产道路。”安塞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思银宏说,目前工程进度达到20%以上,力争按时优质高效完成所有项目的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土地的等级能提高0.5以上,每亩粮食增产能提高30公斤以上,进一步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里,对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进行了部署:在建设标准方面,提出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
走进甘泉县石门镇烽火岔村,这里同样机器轰鸣,施工队正忙着为该村拓宽改造生活生产道路。
“我们正在进行道路拓宽碾压工作,这条道路总长4800米,土地平整后,我们将按照宽3米、厚18厘米水泥生产路建设,预计5月底建成投用。”甘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峰火岔生产道路建设现场负责人张虎说。
“我种40多亩地,这条路通不了,买什么都得高价,粮食只能卖低价,玉米人家能卖一块多,我们只能卖八九毛,而且还不好卖。”甘泉县峰火岔村村民鲁小红高兴地说,等这条路修好了,自家的玉米也能卖到和川道村一样的价格。
4800米道路,一头连接着沿线4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生产,一头连接着该村30多户农民的生活。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甘泉县烽火岔村的村民们将真正享受便利和实惠。据了解,甘泉县现已建设高标准农田9.5万亩,今年将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亩,同时完善2024年4300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总共要建设农田灌溉700亩,铺设各类管线1.2万米,建设混凝土道路8.8公里,混凝土排水边沟28.7公里。”甘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白喜宁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将为沿线8000亩农田生产提供便利。通过测算,建成后亩均增产30公斤以上,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面朝黄土”到“数字种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正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要求,进行项目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上,联合市财政局印发了《延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后管护办法(试行)》,形成了管长远、成体系的管护机制,确保延安市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截至目前,延安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1.55万亩,今年将续建高标准农田项目11个,总计7万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粮田”变“良田”,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