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边境,建起防御跨境重大害虫迁飞的联合防线,联合东南亚周边国家,共同防御草地贪夜蛾的侵袭,御敌于万里之外,实现低成本、绿色可持续控制目标……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 International, CABI)东亚与东南亚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年度中国农业农村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技术咨询组会议召开,记者获悉,当前,我国已经和东南亚多个国家,联合完成中国-东南亚跨境作物重大病虫害主动防御屏障体系的构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云南分中心代表访问CABI实验室。

  全球协作,建立生物安全网络

  据悉,CABI全称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于1910年,总部设在英国。通过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以及利用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特长,产生、验证和传递应用生命科学的知识,从而达到促进农业、贸易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陆宴辉表示,CABI是中国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我国与CABI的合作已逾40年。1995年,中国加入CABI,成为最重要的成员国之一。2008年,依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建立了中国农业农村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当时名为“农业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开拓了与国际组织合作的新机制,双方依托平台建设,在植物生物安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南南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杰介绍,联合实验室成立之后,以北京为总部在欧洲、中国成立了多个分中心,包括设在瑞士的欧洲实验室以及下辖的安徽、山东、内蒙古、云南四个分中心,“通过联合实验室,拓宽我国和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地的合作,共同进行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以及境外监测等研究工作,建立起一个全球协作的生物安全网络,扩展生物安全的全球布局。”

  御敌门外,打造跨境病虫害共同防线

  2019年,刚刚参加工作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副研究员郭井菲,作为第一批交流学者到达欧洲,在位于CABI瑞士中心的欧洲实验室交流学习,当时正是草地贪夜蛾全球迁飞的高峰期,也是我国刚刚发现草地贪夜蛾迁入之初。在欧洲实验室中,郭井菲从事草地贪夜蛾的天敌研究,她告诉记者,三个月的时间里,她和同事进行了两种原产南美洲的寄生蜂生物学研究。

  “草地贪夜蛾原产于美洲,在当地并没有造成毁灭性农业灾害,正是因为当地有它的天敌存在。”郭井菲介绍,“我们研究的两种寄生蜂,主要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和幼虫,通过寄生取食杀死寄主,达到繁衍的目的,同时也控制了草地贪夜蛾的种群数量,保证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些研究,为中国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有益经验,事实上,国际合作带来的帮助远不止此。

  张杰介绍,CABI具有强大的全球农业信息收集能力,而我国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在草地贪夜蛾迁飞到非洲时,就已经开始关注和准备。2018年底发现草地贪夜蛾迁入我国时,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监测系统,储备了大量技术,最终有效控制了草地贪夜蛾的危害程度和范围。我国的经验,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推广,“比如在东南亚,当地温暖湿润的环境,利于农业害虫越冬,到春天则会迁飞入我国。我们和多个周边国家合作,在当地进行防治技术示范与指导,帮助他们防治好本国害虫、降低作物产量损失,也相当于减少了进入我国的虫源数量。再加上我们在边境建立的昆虫雷达站、高空探照灯、地面灯、性诱捕器等各种设施设备,形成了一条有效的害虫防线。”

  中国经验,改变非洲和东南亚乡村发展

  到2025年,中国加入CABI已经三十年。三十年来,中国植物保护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杰介绍,过去我国是受援助者,而如今,我国许多植保技术已经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通过联合实验室这样的国际合作模式,我国的技术和经验,正在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力量。

  2024年12月11日,老挝万象,老挝农林部种植业司植保中心,智能高空灯安装培训。

  “比如在南南合作项目框架下,我们在帮助肯尼亚和加纳进行减贫、农业绿色防控事业的发展。在草地贪夜蛾发生高峰期之前,我们在非洲和东南亚多个地方,举办培训班,培训当地的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学习先进的绿色防控技术。我们还会为当地援助不同的植保产品,帮助当地防控病虫害,持续发挥中国的影响力。”张杰说。

  中国经验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CABI东亚与东南亚中心主任张峰介绍,CABI不仅从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入侵物种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构,把实验室技术搬到田间,把发达国家技术推广应用到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中国经验开始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非洲和亚洲国家地区。

  “比如我们曾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把中国成熟的绿色生防植保技术推广到东南亚的缅甸和老挝,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和玉米害虫。这是当地以前没有的,我们在当地建立了全程的全套害虫综合防治方案,包括生产、推广以及持续发展之道。这一方案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促进当地水稻和玉米的增产、提质,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张峰介绍,“我们还在东非的卢旺达,建立了当地第一家农业地下害虫生防产品的研究与中试生产设施,这套设施后来在草地贪夜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