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10时,备受瞩目的进口玉米定向销售活动正式启动。鉴于玉米与小麦价格的紧密关联,此次拍卖对两者未来价格走势或将产生重要影响,吸引了国内玉米及小麦市场购销主体的广泛关注。
成交结果如下: 7月1日挂牌189003吨进口玉米,成交183172吨,成交率96.91%,只有福建流拍5831吨。起拍价江苏、安徽2260,福建2290、江西2280、湖北2280,广西2290,最高溢价超过160元/吨,平均溢价在 100元/吨以上。
投放量未及预期,利空影响相对有限
关于进口玉米拍卖可以说从今年的3月份开始就已经在市场当中炒作得沸沸扬扬,各式各样的小作文、路边社消息将进口玉米投放的方式以及量级描述的“天花乱坠”,期间对于期货市场的影响可谓是“疗效显著”。包括眼下的这批进口玉米拍卖落地之前,市场同样有着200万-300万吨、山东地区40万吨的投放量所谓的“靠谱”版本在玉米市场当中“兴风作浪”。然而,当首拍结果揭晓,近19万吨的投放量明显低于预期,这立即引起了玉米市场的广泛关注,那么在国内玉米市场整体供应相对偏紧的前提下,引发哄抢进而导致大幅溢价也是在情理之中。
进口玉米持续投放,会形成利空影响吗?不容否认,进口玉米的投放包括未来可能在市场当中进行投放的超期稻谷从供需基本面的角度的的确确是增加了玉米市场的供应能力,理论上也确实是一个“利空”因素。但这种利空因素能否在玉米市场甚至小麦市场形成实实在在的利空效应,将价格打下去呢?就目前情况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相反,由于投放量不及预期,短期内不太可能形成利空效应,在抢购热情高涨,溢价幅度较高的前提下甚至会向市场传导“利多”的影响。
其实关于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时光倒退五年当时正值临储玉米最后一批投放——2020年临储玉米累计投放15周共5996万吨,累计成交5684万吨,其中属于2016年以前的临储玉米数量约为5395万吨。当时的临储玉米拍卖同样也是大幅溢价成交,近6000万吨的投放量级甚至都未能给市场有效降温,更何况当下不足20万吨的投放量。而且从投放的标的相对分散我们不难猜想,此批进口玉米的投放更多的是将不宜存储的部分进口玉米被动式地投放到市场当中,而并非调控端认定当下的市场价格过高而采取的主动调整。它对部分投放区域确实能缓解供应紧张的局面,然而,期望在短时间内于全国范围内产生利空影响,乃至压低玉米以及小麦价格,显然不切实际。要知道当下正处于新季小麦上市的初期,而且河南、安徽两个主产省正在开启“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收购,在这个时间节点去主动调控甚至说大规模投放替代品去打压玉米市场以及小麦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综合来看,当下国内玉米现货市场整体供应偏紧在市场当中已经成为“共识”。无论是从南北港口库存下降至同期低位水平也好,抑或山东地区在春节过后就已经没有了持续上量的能力也罢,均反映出了今年尤其是当下这个玉米供应“空档期”阶段市场整体的供给能力远不如前。基层粮源迅速枯竭,贸易环节则如‘惊弓之鸟’,库存稀缺,替代品方面1-5月包括玉米、小麦、高粱以及大麦这些常规的能量替代原料进口总量同比减少超过2000万吨,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此种背景之下想要依靠几十万吨的投放量瞬间扭转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首拍激烈争抢过后市场购销热度不降反增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所以说无论是从调控的角度(小麦托市收购正在开展直至9月30日)抑或是玉米市场自身供应能力同比下滑的“现实”来看,在没有三方替代品大规模介入的前提下,两者尤其是玉米的价格重心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上移仍将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