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四川选育的“川育2号”等4个饲草品种通过审定,占审定数量的18.2%。这意味着,这4个饲草草种获得了在适宜区域规模化种植的“许可证”。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天然草地面积1.45亿亩的四川,为何要发力草种研发?
窘境
饲草自给率仅65%,每年缺口达千万吨
“以前草不够的时候,大家就上山割茅草、谷草,连玉米叶子都要割。”达州万源市经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龙见说,在冬春缺草期,还要从北方买玉米秸秆等,“一吨成本约900元,一次至少要买80吨,是笔不小的开支。”
李龙见的难题,是四川长期饲草短缺的缩影。
“作为牛羊存栏量稳居全国前列的省份,四川饲草自给率仅65%,每年饲草缺口高达1000万吨,相当于4000万亩天然草场的年产量。”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为何?“首先是草种‘卡脖子’。”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教授唐祈林给出一组数据: 四川保存有草种质资源1.2万份,但利用率不足3%;全省自主育成品种99个,但转化率仅10%;全省每年需要草种6000吨,自给率不足24%,需大量调入及进口。
草种不足,意味着四川的饲草供给长期依赖川西北的天然草场。“但随着禁牧、轮牧范围不断扩大,传统依赖天然草场的养殖模式难以为继。”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洪泉说,若不加快发展人工饲草,不仅会加剧草场退化,饲草缺口还可能继续扩大。
此外,四川人工饲草基地普遍面积小、土地流转经营成本高,全省草业生产经营主体处于起步阶段,仅45家企业有草种经营许可证、17家企业有草种生产许可证,进一步制约着产业发展。
破局
加大良种选育和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
如何破局?四川首先将目光聚焦到良种选育上。
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实验室,美洲狼尾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品种具有生育期短、抗旱耐瘠、适应性强等特点。”该学院院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饲草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黄琳凯说,这种牧草亩产最高可达30吨,而普通牧草的平均产量只有8—9吨。
而由唐祈林团队选育的“玉草5号”“玉草6号”,则可以实现一次栽培多年利用,年均鲜草亩产量达10吨。“种30亩‘玉草’饲草,成本可降低30%—50%。”凉山州宁南县俱乐镇的养殖户邓正聪说。
包括上述品种在内,近年来,四川各级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选育出59个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的饲草新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全省饲草缺口正在缓解。
除了良种选育,一批饲草种植新技术新模式正在各地进行探索。以眉山洪雅推广的“高丹草+青贮玉米+黑麦草”种草模式为例,该模式可实现鲜草亩产18吨以上。在此模式基础上,洪雅利用养殖场沼液还田,既消纳养殖场粪污,又可部分替代化肥,节省不少生产成本。
培育龙头企业,推动饲草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又一关键。目前,四川已将康巴情生态农牧科技集团、空山青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列为全省首批民营饲草龙头企业培育对象。
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四川将实施优质饲草扩面增产行动,包括建设良种生产基地、改良草山草坡、推广粮草轮作和果草套作模式,构建现代饲草生产、加工、流通体系等。到2030年,预计全省饲草自给率将提升至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