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张掖,祁连山麓的秋风裹挟着草木清甜,掠过位于张掖市甘州区甘肃农垦亚盛种业中垦玉公司的2万亩制种玉米田。放眼望去,制种玉米基地如被精心熨烫的黄绿相间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向祁连山余脉。在这里,正上演着一场科技赋能与自然节律共振的生动实践,彰显着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垦玉制种玉米基地。本文图片由甘肃农垦集团提供走进碱滩镇二坝村的制种玉米基地,一人多高的玉米植株在阳光下舒展叶片,正值籽粒灌浆的关键期,沉甸甸的果穗在叶间微微下坠,青绿的苞叶鼓胀如孕,指尖轻触便能感受到叶内籽粒正铆足劲生长,膜下的智能滴灌带如细密的血管,按“需求清单”把定制化水肥缓缓注入根系周围。
“喝多少水、吃什么‘饭’,生产基地精细化管理、统一水肥一体化方案及供应、植保健康护理方案统一实施,避免了传统大水漫灌可能造成的土壤板结、根系窒息或肥料灼伤等问题,保护了作物根系生长环境,1亩地能降本百十来块。”中垦玉种业基地技术员指向地头的覆膜滴灌管道说。
技术人员进行制种玉米发芽率实验。
这片2万亩的“绿毯”,扎根于张掖国家级制种玉米核心区的“黄金纬度带”:海拔1300米到16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足,成了制种玉米的天然温床。“从早熟到晚熟品种都能种,全国各地合作企业的代繁品种,在咱这儿都能找到适配的‘小气候’。”技术人员蹲在田埂边拨开一株健壮的玉米秆说。
在育种站里,智能监测屏跳动着生机。甘肃农垦亚盛种业中垦玉公司负责人雷金宏指着一株玉米说,“我们育种站占地180亩,配套智能排灌、虫情检测、墒情检测等现代化设施设备,是省级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承接了不少国家任务,有德华联合体区试和新丝路国家级联合体区域试验等都设点于此,每年几十波客户和观摩团来考察。”
甘肃农垦集团中垦玉制种有限公司育种站。
走进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加工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却不见杂乱,金黄的玉米果穗在传送带上有序流转,上演着一粒种子从田间到包装的“全程智能蜕变”。
从入口门房到地磅房,配套设施与生产车间的无缝衔接,宽敞的厂区道路将各环节串联成一条“不落地”的生产链。在拣穗扒皮车间,4台玉米剥皮机是当之无愧的“快手能手”。刚从田间运来的带苞叶玉米果穗一送上传送带,机器便精准剥离外叶,眨眼间就露出饱满的果粒,每分钟处理量堪比20名熟练工人手工操作,还能最大程度避免果穗破损;隔壁的烘干车间的1200吨/批次的烘干线,采用了“基于互联网+智能烘干控制系统”——50吨容量的单仓如同“定制烤箱”,前不久一批含水率超28%的果穗,技术员仅在中控室轻点鼠标,就为其设定了专属烘干参数,通过天然气热风循环技术,最终让果穗水分精准控制在13%的优质标准,比传统烘干效率提升近3成。
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的中垦玉种业加工厂。
顺着生产线往前走,脱粒车间的美国AEC先进脱粒机以50吨/小时的速度高效运转,籽粒经初级精选、比重、色选分级后,进入包衣机穿上“防护衣”,最后在全自动装袋码垛生产线完成“变身”——袋装种子整齐码放在托盘上,全程无需人工接触,15吨/小时的包装速度让“新鲜种子”快速走向市场。
制种玉米基地。
“这条生产线智能化程度高,生产效率处在同行业先进水平!”雷金宏介绍,生产规模为玉米鲜果穗年产能3万亩,还拉动了张掖3万亩优质玉米制种基地发展。如今,公司已形成成熟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当地农户只需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就能让自家玉米果穗“直通”这条现代化生产线,享受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的红利,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全程机械化和种子不落地。
甘肃农垦亚盛种业中垦玉公司同张掖市甘州区政府深度企地融合发展,共同在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及提升“张掖玉米种子”影响力方面发挥了明显的引领作用。
制种玉米长势喜人。
作为国企,公司始终以“粮食安全”为己任,通过“育繁推服”一体化,从机械轰鸣的田野到智能高效的车间,从进口设备与国产设施的优化组合,到三层工艺的精准控制,展现出科技赋能种业、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