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白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核心任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呈现出基础稳固、产业升级、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粮食安全基础持续夯实

  一直以来,白城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在“藏粮于地”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高质量完成了35万亩的超长期国债项目建设任务,还新争取到项目112万亩,总面积占全省的18.5%,建设规模同比大幅增加77万亩,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土地基础。此外,大安市2万亩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进度已达42%,完成沟渠整治4291公里,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在“藏粮于技”方面,科技增粮成效显著。全市深入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密植”“一喷多促+密植”等先进技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88万亩,其中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797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53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至60万亩。尤为亮眼的是,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6%,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的“科技范”越来越足。

  农产品加工业动能澎湃

  白城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全力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主粮加工领域,投资30亿元的梅花集团60万吨赖氨酸项目预计10月底投产,年可加工玉米120万吨;镇赉协联25万吨柠檬酸项目正稳步推进;益海嘉里稻壳加工项目实现了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在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通榆天意速冻、烘干生产线已投产,并与安徽保银集团合作建立了万亩辣椒基地及加工项目,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吉林济鹤有机早餐粥项目、吉林禾淼豆制品项目预计年底投产,进一步丰富了产业业态。这些项目的建设,标志着白城正从“原字号”输出地向“深加工”基地加速转变。

  农村集体经济焕发活力

  近年来,白城市以“五步工作法”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化管理,有效激发了农村资源要素活力。通过大力开展“册外地”清收工作,累计清收面积559.96万亩,收取承包费4.73亿元,将大量闲置资源转化为村集体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进入省级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挂牌项目1.27万宗,成交金额5.81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实现了资源增值。集体经济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全市已有53%的行政村进行了收益分红,总额1.19亿元,村集体成员人均增加财产性收入202元,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渔经济”成为新增长极

  立足丰富的水域和盐碱地资源,白城市创新实施生态渔业倍增计划,着力构建湖库养殖、泡塘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盐碱地养殖及特色养殖“五大养殖模式”,上半年水产品产量达1.18万吨,同比增长6%;渔业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7%。

  特色养殖兴旺,在稳定传统品种的基础上,重点推广小龙虾、大闸蟹等名优品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实现突破,探索“以渔治碱”“渔光互补”等新模式,变“废地”为“宝池”,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白城方案”。市场体系日趋完善,镇赉县水产品交易市场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的集散中心,年交易额突破4亿元;大安淡水鱼交易市场综合体正加紧建设,一个集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以来,白城市坚决扛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责任,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高频次的行业部门数据排查比对,精准识别风险点。截至目前,已成功帮助5620户、1.07万人消除返贫风险。同时,紧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连续第9年深入开展“三帮扶一推动”活动,组织2.9万名干部下沉农户家中,开展全覆盖走访排查,累计发现并解决住房、教育、医疗、饮水等方面实际问题1433个,确保了各项保障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落实发展户数达25万户,面积23万亩,成为农户增收的“微引擎”。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万人,创收48.37亿元。积极争取省级资金2.62亿元,用于新建21个省级“百村提升”示范村,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15个,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同时,全域开展村屯环境整治春季攻坚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