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进度”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滨州市农业科学院专场。邀请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福江,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健,围绕科研攻关、产业服务、合作创新等方面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刘健介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利用,并将其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耕地中不同程度盐碱地达126.3万亩,占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21.9%,是滨州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来源。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将从技术集成、品种选育、产业服务等方面,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

  深化技术集成,提升合作创新能级。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强化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校、头部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发起创新联盟、共同申报重大项目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攻关。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在园区内建设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专家工作站等,打造更多盐碱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盐碱地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慧农机等跨领域融合创新,催生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抗逆潜力。集中力量开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的选育与引进,尤其针对盐碱地特性选育专用品种。近年来,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已相继选育了“滨研52、滨研72、京麦607”等多个耐盐碱优质新品种。未来,将强化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育种技术创新升级。同时,推进良种良法协同攻关,持续深化小麦高低畦节水增产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研究,充分释放作物在盐碱地上的增产潜力。

  优化产业服务,助力特色农业发展。加大对中药材、冬枣、特色果蔬、食用菌等产业的科研支持力度,强化科技示范与推广。深化与山东农业大学的合作交流,探索智慧农业应用新场景,对农业生产体系进行全要素的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引进现代农业智能装备,合作研发适合本地作业条件的中小型农机装备,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发挥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作用,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