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省各地陆续迎来夏收,农作物的秸秆也多了起来。不再就地焚烧的秸秆,归宿在哪?

  “秸秆是不可多得的资源。”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陈强以玉米为例,介绍了秸秆的价值所在。“在它们100多天的生育期中,果穗的生长期仅占约四分之一。其生物量约40%转化为秸秆,超过20%的氮、磷等养分存在于秸秆中。”

  如何“秸”尽其用,吃“秆”榨尽?近年来,我省立足本土资源、自然条件以及产业基础,以“高值高效”“生态循环”为导向,不拘泥于单一技术与路径,努力打造“小而精”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遵循这样的思路,我省逐步探索出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等三大利用方向,让秸秆变肥、变菇、变奶。

  将乐县南口镇种植大户杨北金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得益于一根秸秆的赋能,他家的100多亩田,既是烟田,又是稻田,还是菇田,一地三种、四季不闲。

  作为传统烟区,将乐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烟稻轮作”模式——每年春季移栽烟叶,夏季收获后无缝衔接种植一茬水稻,冬季休田。过去,如何处理大量水稻秸秆,一直困扰着杨北金。

  “最常见的做法是就地粉碎还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说,这种方式虽简单方便,但是如果遇上冬旱年份,地里的秸秆腐解速度缓慢,到早春烟叶移栽时节,土壤里的稻茬、秸秆难以完全分解,就会阻碍后茬作物根系生长,进而影响产量。

  有没有更加高值高效的秸秆利用模式?将乐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中心主任肖胜刚想到了当地另一特色产业——大球盖菇。

  “过去,将乐县栽培大球盖菇时,以木屑、竹屑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秸秆。如果能够改变栽培基质配方,增加秸秆用量,这些秸秆不就有了更好的去处吗?”肖胜刚说。

  两年前,省农业农村厅确定将乐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之一,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将乐县农业农村局抓住这一契机,主动邀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专家团队前来指导,共同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

  “大球盖菇是一种草腐菌,增加栽培基质中水稻秸秆的占比,是可行的。”林陈强说,将乐县在烟稻轮作的同时,开始尝试套种大球盖菇。具体来说,就是在稻谷收获之后,在田垄铺上一层厚厚的秸秆作为大球盖菇栽培基质,撒播菌种后,再覆盖一层秸秆,来年1月,直接在大球盖菇畦上开穴种烟苗。如此一来,三大作物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了和谐共生——

  2—3月采收大球盖菇,6—7月采收烟叶之后将残余菌渣就地还田,再轮作晚稻,实现“大球盖菇—烟叶—水稻”生态循环种植。

  变肥、变菇后的秸秆由此激活了多重效应,实现“菇烟稻”三丰收:唤醒冬闲田,变一地两种为一地三种,每亩可产鲜菇2.5~3吨,增加产值六七千元;栽培一亩大球盖菇需要近5吨秸秆,相当于约12亩稻田的用量,不仅水稻秸秆得以物尽其用,由于大球盖菇对水稻秸秆的分解能力强,还能有效解决冬旱时节水稻秸秆腐解缓慢的问题;地里覆盖秸秆,又可以起到保墒、保温、抑制杂草等作用,减少买膜、铺膜、收膜等投入。目前,该模式在将乐已累计推广2000多亩,今年武夷山等地区也开始推广应用。

  小秸秆的能量,还不止于此。

  近年来,口感与营养俱佳的鲜食玉米逐渐成为国人餐桌上的新宠。建瓯市是我省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基地,每年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秸秆10万吨以上。在建瓯,可以“一地四用”:春种鲜食玉米,夏种西瓜,秋天再种一茬鲜食玉米,冬天种蔬菜。茬口如此紧张,玉米秸秆倘若就地还田,必然因时间太短导致分解不充分,影响后茬作物生长。过去,如何处理这些玉米秸秆,一直是农业生产“老大难”问题之一。

  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建瓯逐渐找到玉米秸秆与奶牛养殖的联结点。

  秸秆谁来收?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建立覆盖建瓯各玉米产区的收购网点,每年可收储玉米秸秆10万吨以上。

  秸秆去哪里?依托饲料加工厂,将玉米秸秆粉碎后,加入干草、玉米粉等辅料,加工成优质青贮饲料,供应给本地奶牛养殖场,可替代进口苜蓿等草料;奶牛过腹后排出的粪便经堆肥处理,变成有机肥再还田,大大改善了耕地有机质含量低、酸化趋势加重等问题。

  一根玉米秆子,让建瓯两个优势特色产业实现深度链接,带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据测算,使用本地秸秆饲料,每吨可节约成本约200元。实施该模式后,建瓯年处理秸秆能力达8万吨以上,促进农民节本增收超千万元,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约0.3个百分点。

  目前,“秸秆变肥”“秸秆变菇”“秸秆变奶”等高值高效利用模式已逐步在我省各地推广应用。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高值高效、生态循环利用,还需强化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推动农业科研团队和农业企业密切协作,提供更多技术支撑与产业配套,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四链”有机融合。以“菌—烟—稻”秸秆生态循环利用为例,大球盖菇产业化生产亟须突破采收削柄、保鲜储运以及高效烘干等技术瓶颈,解决鲜菇优等品比例低、干菇品质不稳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