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2

  2025年7月下旬,中国财政部系统向进口商发出提示:自8月1日起停止接受美国农产品关税豁免新申请,已批准的豁免有效期至9月14日。此次调整涉及约150项美国农产品,覆盖牛肉、猪肉、禽肉、谷物、坚果等696个税则号,部分产品关税将大幅上调:

  牛肉:税率从32%-45%升至62%-70%,价格竞争力骤降;

  猪肉/禽肉:税率或从35%左右升至50%以上;

  坚果:如巴旦木税率从45%升至75%。

  尽管中方尚未发布正式公告,但美国农业部及进口商已确认政策变动,并称其为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301反制关税”豁免机制的首次重大收紧。

  二、政策背景与战略意图

  历史溯源:2018年,美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对华加征关税,中国对美农产品实施反制性关税。 2020年,中方设立豁免机制,允许企业申请免于加征报复性关税,以缓解供应链压力。

  谈判博弈:此次调整正值中美贸易谈判关键期。2025年5月,双方达成“日内瓦协议”,暂停加征 24%关税并保留10%基准关税,设90天缓冲期至8月12日。中方选择在缓冲期结束前释放政策信号,被视为向美方施压的谈判策略。

  进口多元化:中国近年加速减少对美农产品依赖,美国农产品在华份额从30%降至20%,巴西、澳大利亚等替代市场地位上升。

  三、市场影响与行业震荡

  进口替代加速肉类:美国牛肉在华市场份额或遭澳大利亚(关税12%-15%)、巴西抢占;羊肉因美方占比不足 5%,冲击有限。

  饲料原料:玉米、大豆转向南美采购,但成本或上涨8%,中小养殖户盈利承压。

  国内行业连锁反应

  养殖业:饲料成本上升加速行业整合,大型企业通过期货套保抵御风险,中小户生存空间压缩。

  消费端:高端餐饮需调整美国牛肉供应链,短期可能涨价,但国产及非美进口源充足,整体市场稳定。

  四、中美博弈的深层逻辑

  精准反击:中国选择农产品作为筹码,直击美国政治软肋——农业州选票。2024年,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额达20亿美元,关税上调将直接影响农场主收入。

  时间窗口:政策生效日(8月1日)与缓冲期截止日(8月12日)、豁免全面失效日(9月14日)形成 “三段式”压力,为后续谈判预留回旋空间。

  美方困境:若豁免取消,美对华大豆、玉米出口或减少50%-80%,但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如高端坚果、特定牛肉品种)仍为谈判保留余地。

  五、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

  谈判变数:8月12日前中美能否就关税达成新协议,将决定政策是否回调。

  执行力度:9月14日后关税实际落地情况,需观察是否存在“例外清单”。

  行业建议:进口商应加速布局南美、澳洲供应链;养殖企业需优化饲料配方,降低玉米-豆粕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