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夏粮收购工作全面启动,充足、性能完好的仓储设施对粮食收储工作至关重要。
作为粮食大省,安徽始终坚持把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仓储设施性能摆在突出位置,“十四五”时期,高质量编制了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着力补齐短板、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稳步推进全省粮食仓储设施水平提质增效。
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标准仓房仓容5103.6万吨(不含中储粮),其中,完好仓容5025万吨,占98.5%,能够满足全省粮食收储需求。
一方面,坚持“拆旧建新”“拆小建大”原则,新建一批现代化标准粮仓,鼓励引导建设高标准粮仓;另一方面,紧扣绿色、生态、环保、节能要求,对现有粮食仓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持续提升绿色储粮水平。
“十四五”以来,安徽省实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项目约120个,累计争取中央资金约7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约3.2亿元,支持新建仓容400万吨以上、改造提升仓容300万吨以上。
此外,坚持“人防+物防+技防”,推进信息化穿透式监管,全省建成涵盖95个粮食行政管理部门、1061个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智慧皖粮”信息化系统,为实现粮食储存“远程监控、实时监督、在线监管”提供了平台载体。
值得关注的是,安徽省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0.83%,低于国家不超过1%的控制标准。特别是在推进“两重”、中央预算内投资、优质粮食工程等项目建设中,带动90%以上新建仓容采用绿色储粮技术。
目前,全省国有企业应用气调和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仓容1300万吨左右,占国有完好仓容的43%,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