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国际大豆市场价格跌宕起伏。美国CBOT大豆价格先抑后扬,南美大豆CNF升贴水走势坚挺,我国榨油豆产业链商品走势分化,但价格重心整体上移。

  当前正处于美国2025/2026年度新季大豆的关键生长季,种植面积、作物单产等因素牵动着国际大豆价格。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变化,也在时刻影响着中国、北美、南美大豆的价格走势。

  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直接衍生出两个结果:一是美国积极推进生物柴油,以解决其大豆消化问题;二是我国转向南美进口大豆,南美趁机挺价。从国际大豆市场来看,CBOT大豆价格重心预计逐步上移,南美大豆卖方升贴水走势预计坚挺。

  CBOT大豆价格重心预计上移

  美国市场来看,8月12日美国农业部(USDA)供需报告超市场预期利多。其中,新季美豆单产上调至53.6蒲式耳/英亩,高于7月份预估的52.5蒲式耳/英亩,并且高于报告前市场预期的52.9蒲式耳/英亩。

  该报告重点在于收获面积超预期下调至8010万英亩,较7月减少240万英亩。8月份大幅调整收获面积在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受此影响,新季美豆产量下调,导致其期末库存下调至2.9亿蒲式耳。这也意味着,2025/2026年度新季美国大豆市场供需有所收紧。

  生物柴油方面,美国45Z税收抵免条款本将在2027年底到期,而今年5月中上旬,美国众议院委员会修正案将其延长4年至2031年底。受此影响,美豆盘面大涨超过3%。

  6月中上旬,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提议将2026年和2027年生物质柴油BBD掺混义务分别上调至56.1亿加仑和58.6亿加仑,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46.5亿加仑和52.5亿加仑。如果按照提议实施,美豆将新增压榨消费近1000万吨。该提议公布前后,CBOT豆油涨幅超过15%。  

  随后,7月上旬EPA举行线上听证会,重点在于EPA提议的对RFS计划进行几项改革,包括减少进口可再生燃料、进口原料生产的可再生燃料的RINs数量,并取消可再生电力在RFS中作为合格可再生燃料的资格,意在支持美国本土豆油的消费、抑制进口油脂和可再生电力。

  受新季美豆产量下调、美国生物柴油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新季美豆供需收紧,CBOT大豆价格重心预计上移。

  我国转向增加南美大豆进口

  国际大豆贸易层面,8月上旬,特朗普喊话希望中国能够迅速将大豆进口订单增加3倍,引发市场对后期谈判的乐观预期。但后续中美贸易谈判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中美两国在大豆关税层面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只是将原计划追加的关税延期90天,即4月保留的10%关税维持不变。

  上述关税,加上一季度单独对美豆加征的10%关税以及3%的基础关税,目前我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关税依旧是23%。而按照这一关税计算,美湾和美西大豆进口压榨利润深度亏损。因此,我国不具备进口美国大豆的驱动,四季度暂无美国大豆买船消息。

  为弥补我国大豆供应缺口,我国转向增加南美大豆进口,南美大豆顺势挺价。巴西10~11月到岸升贴水价格已经上涨至300美分/蒲式耳以上。由于国际市场油脂价格持续攀升,巴西本国的大豆压榨利润尚可,预计四季度南美大豆升贴水报价或维持坚挺态势,我国大豆进口成本攀升。

  我国榨油豆预期“近弱远强”

  我国榨油豆产业链市场依旧维持着“弱现实+强预期”的格局。二、三季度我国豆类产业链商品供应充足,主要源自南美大豆丰产,并于4月份以来集中出口上市。

  “弱现实”主要表现为5~9月份我国大豆月均进口到港量较大,预估5~8月份大豆月均压榨量近1000万吨。高到港量和高压榨量使得我国榨油豆、豆粕、豆油库存连续积累,豆类市场“弱现实”尽显。

  由于特朗普上台以后再度举起“关税大棒”,因此我国增加了对巴西大豆的进口,并减少了美豆进口。

  从季节性供应角度来看,南美大豆一般是四季度播种、二季度收割上市,主要出口供应周期在4~9月,四季度大豆出口供应逐步下降;美国大豆一般是二季度播种,三季度末收割上市,主要出口供应期在10月至次年5月。因此,四季度至次年一季度主要是北美大豆供应周期,南美大豆在这一时期的出口潜力则大幅下降。

  目前来看,我国对于2025/2026年度美豆“0”买船,如果后期还没有美豆买船,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大豆供应预计大幅减少。由于担心后市供应问题,远月豆粕和豆油期货价格重心持续上移,反映出四季度豆类市场价格的“强预期”。

  四季度是我国油脂的消费旺季,而豆粕消费则逐步转弱。因此,从期货盘面价格预期来看,豆油价格上涨得更为顺畅。

  此外,目前国际市场呈现出“油强粕弱”的局面,我国蛋白粕还可从阿根廷直接进口,但豆油进口利润倒挂,甚至还有出口利润。因此,预计四季度我国豆油价格仍有不小的上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