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玉米种植密度较10年前大幅提高

  和10年前对比,目前国内种植密度有较大提高,尤其是西北新疆地区,随着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及宣传力度的加大,农户更容易接受高密度种植,记得10年前大概是5000-6000的密度,最近几年,不管早熟还是中晚熟品种,没有低于7000株/亩的,有的甚至是8000-9000株/亩或者更高。

  最近2年黄淮海夏玉米区的种植密度大幅提高,从4000-4500株/亩直接提高到5500左右,甚至6000或者更高的种植密度都有。大幅度提高种植密度带来了玉米的单产提升,近两年黄淮海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新疆比较典型,验证了他的预判性。

  2、因地制宜,合理密度,防止过犹不及

  我国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应依据生态条件及生产条件,合理密度,才能有效控制风险。诚然,我国不同地区的玉米高产创建活动都是采用高密度种植,无一例外,尤其是屡创高产记录的几乎都是在气候干燥、光热丰富的新疆地区,通过干播湿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株高控制、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技术集成,但这离不开新疆独特的生态条件。产量越高,物化投入也越大,通过加大物化投入带来的增产,如果种植效益并没有显著增加,是不值得推荐的。一年两熟的黄淮海大部地区,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疯狂提高,加上复杂多变的恶劣生态条件,近几年的畸形穗、花粒、锈病及茎腐病等明显加重,已对该地区的玉米生产形成严重威胁,虽然有恶劣气候的原因,我想,过高的种植密度是不是也是诱因之一?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中国需要把整体密度推向前,但也要注意物极必反,不能一概而论,似乎又要验证了他的预判。

  3、关于高密度育种

  高密度育种是手段不是目的,杂交种的耐密性一般比自交系要好,低世代选择时,密度略等同于大田生产密度(5000-6000株/亩),高世代选择及杂交种鉴定要增大密度(6000- 7000株/亩),但大田生产应回归的合理的密度,此做法是基于美国生态条件下的做法。关于耐密性,自交系的性状与杂交种的性状可能不完全一样,耐密自交系出来的杂交种不一定耐密,而耐中等密度的自交系出来的杂交种可能更耐密,要在杂交种里观察,而不是在自交系里追求耐密,抗旱性状也是如此。由于工作原因,最近几年很少做育种,仅供育种家评判。

  4.关于玉米品质

  美国育种家在品质育种方面主要是以适宜饲料企业的要求为导向,对饲料企业来说,软质玉米(粉质)更受市场欢迎,软粒型玉米是顶比较方,淀粉胚乳要软,欧洲对半硬粒、马齿型较喜欢,将来谷物采购商、饲料商、牛羊,要求更软粒型的,易消化。这些未来农民的需求,都是预测,这与中国似乎不一样,尤其在东北主产区,基本以先玉335的品质做对照,通过多年考察,市场上能比335品质更好的寥寥无几。软质类型,由于容重低,似乎不太受市场认可,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对饲料的品质要求也在提高,这需要一个过程,届时粉质玉米可能迎来真正的春天。希望他的这个预判也是正确的,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