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秸秆粗放还田、密植栽培、高温多雨、台风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制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因素。为加强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特制定本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一、防控策略

  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是可防可控的,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立足预防、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前期合理选用抗性品种、加强健康栽培和田间管理基础上,以保功能叶、促增产、降毒素为目标,实施“压前控后”两次防治措施。一是抓住大喇叭口至抽雄期,结合防治叶斑病、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草地贪夜蛾等压低病原菌侵染基数,减少害虫蛀食果穗;二是抓住吐丝至乳熟期,结合玉米“一喷多促”,通过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和植调剂(诱抗剂)等,降低病原菌通过花丝及虫口损伤侵染果穗的几率,有效控制蛀穗害虫为害和穗腐病的发生风险。

  二、防控技术

  (一)生物防治“治早治小”。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草地贪夜蛾等成虫始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夜蛾黑卵蜂等,利用植保无人机或人工释放防治。抓住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等生物农药防治。在玉米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等叶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等预防控制。

  (二)关键时期施药防治。抓住大喇叭口至抽雄期、吐丝至乳熟期两个关键生育期,喷施针对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的对路药剂,以及玉米南方锈病应急防治推荐用药,注意选用明确在玉米作物登记的药剂。可同时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促进玉米植株健康,提高群体抗逆性。

  杀菌剂可选择:吡唑醚菌酯、氯氟醚菌唑、嘧菌酯、醚菌酯、氟环唑、戊唑醇、丙环唑等药剂及复配制剂。杀虫剂可选择: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择:芸苔素内酯、三十烷醇、噻苯隆、胺鲜酯、二氢卟吩铁等,以及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

  (三)安全高效施药。合理选用施药器械,优先选用植保无人飞机等航空植保器械喷洒作业,作业时环境风速应小于3级,亩喷液量1.5—3升,并在药液中添加植物油类、有机硅类和高分子聚合物类的沉降剂、抗蒸发剂等适宜的飞防助剂,根据株高和种植密度调整喷液量,确保穗部和中上部叶片均匀着药。施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遇风力大于3级以上或下雨天气,应停止施药。施药后4小时内如发生降雨,要及时补喷。

  三、防控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充分认识抓好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对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保障质量安全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防控工作机制,立足预防、抓准关键时期,加强组织领导,细化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统防统治。用好中央财政病虫害防控资金以及各类项目资金,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行统一施药喷防作业,提高病虫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三)强化指导服务。各级植保机构应加强监测调查,及时掌握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发生危害情况、重点防控区域和关键防治时期,突出技术要点,把好选药、用药关,关键时期深入一线开展指导服务,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