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及蛾发生早、量大;种植密度普遍过大,田间通风透光差;中、后期高温高湿是今年穗腐病有可能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玉米穗粒腐病,玉米赤霉病。一般年份发病率5%~10%,严重的可达50%。发病以后不仅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而且病菌还会产生毒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给农牧业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玉米穗(粒)腐病的症状因病原菌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整个或部分果穗或个别籽粒腐烂,其上可见各色霉层,严重时,穗轴或整穗腐烂。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

  串珠镰刀菌:病粒散生或连片,初期为褐色腐烂,后期籽粒表面被灰白色、粉红色、红色或紫色的霉层覆盖,常在果穗的顶部或围绕穗虫(玉米螟、黏虫)造成的沟槽长出,严重时整株腐烂。镰刀菌可由突然传播,通过系统侵染由根到玉米的穗部。

  禾谷镰刀菌:苞叶上常见红色霉层,果穗和苞叶紧紧粘附,在籽粒和苞叶之间有红色至紫色霉层,严重时穗轴或整穗腐烂。

  青霉菌:常在穗的尖端发生,严重时籽粒之间遍布灰绿色病原菌孢子,掰断果穗,可见穗轴外围有一蓝绿色环带,籽粒基部组织已被病菌严重侵染。

  赤霉菌:在玉米的尖部出现红色或粉红色的霉菌,由于霉菌的生长,花丝和苞叶会粘在玉米果穗上,严重的在果穗尖部的苞叶上会出现粉红色霉菌。

  木霉菌:在玉米的籽粒间甚至整个果穗出现深绿色的霉菌,这种病害通常分散在果穗上。

  今年玉米穗腐病有可能会加重发生。这是因为前期6月初~7月中上旬持续干旱,“旱生虫,湿生病”,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2024年,7月初,黄淮海地区粘虫峰期早、蛾量高,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多个监测点一代蛾峰较常年提前5天左右,蛾量明显高于常年。黄淮华北出现棉铃虫迁飞高峰,河北多点蛾蜂比去年高,累计蛾量是去年的3倍。由于前期棉铃虫,玉米螟等虫害造成的伤口病原菌?染;农艺活动‌,今年玉米种植普遍过密、7月中旬后的涝害,引起脱肥严重、管理粗放等,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降低植株的抵抗力,从而增加穗腐病的发生几率‌;据全国气候中心预测,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黄淮海夏玉米区降雨多,增加田间湿度,9月上旬,预计平均温度23℃—31℃,与玉米穗腐病严重发生的适宜温度在15-28℃相吻合,加上玉米本身就是很好的培养基,因此,适度病原菌、适宜湿度和合适的温度叠加是造成玉米穗腐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除选择抗病品种关键因素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雄灌浆期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穗腐病发生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