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玉米去库存、运费增加以及下游补库需求出现,在综合市场上的反馈来看,玉米价格出现小幅度、阶段性反弹,玉米价格止跌反弹。中长期来看,在库存减少及需求增加的背景下,玉米价格易涨难跌。5月份第二轮临储玉米竞拍已经结束,成交量和溢价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黑龙江粮源拍卖成交率不足四成,再次验证了早前预期。
临储拍卖成交率下滑,供给压力尚未完全释放,市场需求阶段性回暖,共同促成近期玉米价格的区域性反弹。但从中长期来看,市场并不缺粮,庞大的泻库压力始终是玉米价格上涨的羁绊。临储拍卖成交走“下坡路”据统计,截至5月11日当周,临储玉米拍卖投放800.5587万吨,成交468.455万吨,成交率58.5%,均为国产玉米。近5周临储玉米累计成交量达2693.8354万吨,而当前国内生猪养殖效益低迷,饲料需求有限。同时,局部地区4~5月份仍有进口谷物到港,也挤占了部分玉米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临储玉米周度成交率走“下坡路”也在情理之中,但拐点是否到来还需观察,毕竟目前实际出库率或不足三成。
市场价格终现区域性反弹
5月份第二轮拍卖后,国内玉米市场终于出现区域反弹行情。截至目前,北方锦州港玉米集港价1745元/吨,较前一周反弹5元/吨,陈玉米集港价1680元/吨,港口自然晾晒玉米集港价格高达1790元/吨,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挂牌价格涨跌互现,主流收购价集中在1450~1680元/吨之间,部分涨幅达20~30元/吨。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主流收购价集中在1840~1940元/吨之间,广东港口散船玉米报价1840~1860元/吨,周比持平。
本轮区域玉米市场价格触底反弹,着实令市场振奋。究其主要原因:一、成交率下降,出库压力暂不明显,虽然截至目前,国家累计投放3700万吨玉米,共计成交2600万吨以上。但随着临储拍卖的推进,主投放地黑龙江、吉林两省成交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黑龙江因投放量最大、粮质较差、位置偏远、物流吃紧等因素影响,出库数量并不多,市场整体供给压力并未完全释放。二、用粮企业阶段性补库,“五一”之后,东北用粮企业按需补货,开始积极参与拍卖补足库存缺口,加之运费不断上涨,到厂成本增加,促使其挂牌收购价格小幅上调,而华北地区因拍卖粮源到货量不多,加之当地农户和贸易商惜售心理再起,也被迫上调收购价吸引粮源。此外,2018年产小麦即将上市,特别是湖北地区小麦收割时节赶上连绵阴雨,很容易产生芽麦,无法卖给面粉厂,或将低价处理发往周边饲料厂。因此,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华北地区粮价涨势很难持久。
国家去库存决心大
截至5月中旬,2018年临储玉米投放约3700万吨。按照这种速度,预计2018年底临储玉米库存将降至1亿吨左右。同时,玉米种植面积连年调减,从今年玉米和大豆补贴政策差异化可以看出,对玉米去库存与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决心。此外,政府还从需求端增加玉米消费,扩大深加工产能,进一步加大玉米去库存进度。替代品方面,商务部对高粱进口的相关临时反倾销措施,也增加了玉米的需求。总体来说,短期内玉米市场多空交织难有大幅涨跌,中长期我国玉米供需宽松格局有望改变,价格易涨难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