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中美达成新一轮贸易协议,为美国农业,特别是大豆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提振芝加哥大豆期货快速止跌反弹。

  美国经纪商艾伦代尔(Allendale)的资深分析师里奇·纳尔逊评价道,这对美国来说当然是好消息,也证明了近期大豆价格的上涨是合理的。他认为,中国在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期间存在供应缺口,并且有补充国家储备的需求,因此短期内履行采购承诺的意愿较强。

  不过乐观情绪中依然夹杂着审慎。纳尔逊对协议的长期效力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关税问题。目前尚不确定的是,中国是否会根据框架协议取消目前对美国大豆征收的23%进口关税。

  纳尔逊明确指出,如果这23%关税仍然适用于美国大豆,那么巴西目前仍然是更便宜的供应国。这也意味着,即使有采购承诺,美国大豆出口也难以完全收复失地。

  其次,协议覆盖的农产品范围有限,没有听到关于玉米或小麦的内容,这使相关品种的未来出口前景存疑。此外,协议对豆油以及未来几个月大豆压榨需求的具体影响,也尚不明确。

  最终,协议的短期性是其另一主要特征。这是一项为期一年的协议,正如纳尔逊所言,这更像是“一个暂时的休战”,而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如果未来谈判停滞或贸易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市场波动性将很快回归。

  综合来看,此份协议无疑为陷入困境的美国大豆产业提供了喘息之机,并确立了短期内的需求基线。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由于巴西在大豆生产和出口上具备显著的成本和规模优势,且中美关税壁垒的完全消除尚未落实,分析普遍认为,巴西仍将是中国谷物(尤其是大豆)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中国实现采购多元化并降低对美国供应依赖的关键战略环节。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以来,中国已实现了大豆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所占份额为20%,低于2016年的41%。

  分析人士称,中国可能恢复从美国采购大豆,但是未来几年内,其供应链仍将“主要依赖巴西作为主导供应商”。对美国大豆行业而言,夺回并稳固中国市场份额依然道阻且长。